「戰後野人手札–陳依純個展」
《戰後野人手札》的系列作品,演譯的是多重真實敘事文本所改編的創作,藉由多年口述歷史和文獻再譯,將當事人全數加密改寫,重新多重轉譯的一個時空舞台:被過去歷史恐懼的深層根脈教養著,時時刻刻處於一種被害監視精神下成長的野人,以及其詭譎的臺灣在野歷史。
「漫遊者的生存戰略–羅禾淋個展」
資訊空間是獨立的,任何國家都不能宣稱擁有它。1996年約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 的《資訊空間獨立宣言》(A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文中提及資訊空間如同烏托邦(utopia)的存在:「我們正在創造一個世界,所有人都能不受種族,經濟實力,軍事力量或出生地的影響,也沒有任何特權或偏見。我們正在創造一個世界,無論多麼奇異,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信念,而不必擔心被強迫保持沉默或順從。」然而,現今的網路世界已不再是此宣言中形容的樣貌,而是處於被資本群雄割據的狀態,大型的網路引擎如Google、大型的社群平台如Facebook、大型的影音平台如Youtube,都以近乎壟斷的方式,主宰資訊空間的一舉一動,甚至在政治選舉扮演控制資訊的一方。
2020年Netflix的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以大型網路平台的工程師為訪問對象,得到網路智慧化的「成癮」現象,也是資訊空間面臨最大的危機。網路社交化、自動推播、演算喜好,高度智慧化的網路已經形成如同毒品般讓人成癮的狀態,也是一手打造資訊空間自行判斷人類喜好的工程師,目前已經無法挽回的局面。這種情況如同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於1984年發表的經典著作《神經喚術士(Neuromancer)》,本書又另譯《神經漫遊者》,書中講述人工智慧Neuromancer,逼迫主角與自己融合,而這種困境,正是目前資訊空間所面臨的難題,因此人們做為一位「漫遊者」要如何逃離這種網際已經被監控的當下,也是人們要及早學會的技能,這種技能就是一種「生存戰略」,也因此漫遊者的生存戰略,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當下,已經是我們不得不面對與學習的手段。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