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熱門的內容

十二月 2021

(111年)輔導核心創作及獨立工作者進駐文化創意聚落 宗旨 一、鼓勵核心創作及獨立工作者進駐文化創意聚落,透過群聚提升原創能量,並形塑文化創意聚落特色。 二、以聚落整體概念,建立行銷、管理及資源整合平臺,以促進文化創意聚落發展,並建構文創產業鏈。 三、鼓勵企業及依法登記之法人、大專院校、學術研究機構,輔導、協助核心創作及獨立工作者進駐文化創意聚落並發展文創事業。獎補助對象說明 申請者須從事本法第3條第1項第1款至第7款及第15款之文化創意產業,且具下列資格條件之一之文化創意事業: (一) 依法設立登記之公司、社團法人或非政府捐助基金累計超過百分之五十之財團法人。 (二) 依商業登記法設立登記之獨資、合夥事業。 (三) 國內依法登記之大專院校、學術研究機構。受理單位文化部-文創發展司承辦人王小姐(02)8512-6594 吳小姐(02)8512-6591 詳細內容 詳細內容 ...

(111年)文化部推廣文化平權補助 宗旨 為推動、保障公眾平等之文化參與及文化近用權,且確保國人不因特定身分、社會性/別、身心狀況、年齡、地域、族群及其他條件等原因產生差異之示範計畫,特訂定本要點。獎補助對象說明 (一)直轄市政府及縣(市)政府。 (二)依我國法令設立登記或立案之法人、公私立學校、民間團體及領有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之自然人。受理單位文化部-綜合規劃司承辦人02-85126789呂小姐備註補助項目為針對性別、身心障礙、族群(新住民、原住民等)、語言及高、幼齡人口或其他相關對象,辦理文化平權理念宣導、文化近用權之促進、推廣活動等之「示範計畫」,不補助單日(場)、康樂、純巡演(迴)、參訪性質活動。 詳細內容 詳細內容 ...

(111年)文化部推動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補助 宗旨 文化部(以下簡稱本部)為推動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鼓勵民眾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及藝文扎根活動,以建立公民社會,落實文化平權,厚植多元文化價值,營造協力共好社會,特訂定本要點。獎補助對象說明 本要點補助對象為依法設立登記或立案之組織、法人、大專院校、民間團體(不含政治團體)及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計畫申請內容應符合要點所列類別,同一類型內容申請補助以三年為原則。但辦理成效優良或具文化潛力,經審查同意者,不在此限。 本要點之補助類別如下: (一)互助共好類: 1、「陪伴扶植」:鼓勵具藝文專業或社造參與經驗之團體駐點及輔導過往社造資源挹注較少地區,引領居民關心公共事務、了解在地特色、參與藝文活動、培育多元人才等,逐步協助村落社區自立自主。 2、「合作協力」:已具藝文或社造規劃與執行能力之在地團體,除持續發展其在地藝文及社造能量外,並同步協助其他地區之村落社區,依文化需求及在地特色,規劃辦理促進村落文化發展及社區營造之各項活動;串連各種地方組織與產業,作為在地文化種子的培力教學平台;結合企業、社會企業,堅壯化在地社區組織。 3、「社群協力」:藉由社群成員共同協力的方式,以關注跨社區婦幼權益、性別平等、多元族群、黃金人口參與社區服務、共享經濟、青銀共創、青年留鄉與回鄉、在地老化、社區產業之開發及合作組織之發展等多元文化議題為核心,透過課程、講座、刊物或活動等形式,促進更多民眾關心公共事務,投入公益服務。   (二)自主參與類: 1、「刊物及影像」:透過刊物、影像創作、議題討論等方式,記錄在地文化特色,進行訊息傳播,傳達社區生活情感、經驗及智慧,促進社區參與。 2、「文化資產及地方文史」:以在地歷史或文化資產之調查、整理、通報、出版、展覽、再利用等為在地知識學習網絡媒介,或以當地文學家、藝術家及各類名人為主題,透過其歷史典故、生活、遺跡等為課題,讓社區居民發掘在地資源,並據以進一步探討社區願景圖像等,深化社區意識認同。 3、「培育及學習」:以座談、研討會、讀書會、社區參訪、人才培訓、終身學習等為社區營造策略,學習內容可包含社區營造、永續社區、社區公共事務培力等議題,建立社區營造基本觀念。 4、「工藝及產業」:讓在地居民認識社區工藝並發展產業,從傳統工藝之資源調查、研習、創作及產品開發等著手,作為社區民眾共同思考人文教育及產業發展之媒介,以激勵創意活力,進而奠定地方產業及觀光發展之基礎。 5、「藝術及創作」:以傳統藝術、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或社區居民一起動手做之藝術創作、展示為媒介,營造在地發展特色或探討社區公共議題,激發民眾參與感及創造力等,建立具吸引力之社區營造操作機制。 6、「社區生態」:透過社區居民共同進行生態環境之保育、調查,凝聚社區共同意識,並提升周邊整體生活品質。 7、「母語應用」:以保存文化角度,蒐集研究在地語言,進行文字與影音紀錄,或將母語結合社區劇場、藝文展演與傳承、終身學習或在地特色各項資源,以達活化、運用在地母語效益並增進在地認同。 8、「能源與環境」:透過綠色能源、能源再生、節能減碳等環境議題之研習、座談、討論或實作等手段,引導社區居民關切公共議題。 9、「其他」:未列於上述類別,但足以引發社區居民共同關切、參與,並得共築願景之事項。受理單位文化部-文化資源司承辦人文化部文化資源司蘇小姐 02-85126315 備註申請時間、程序及應備文件: (一)由本部所屬新竹、彰化、臺南、臺東生活美學館(以下簡稱生美館)受理。 (二)各類別依下列時間受理申請(受理起迄日如遇國定假日,順延至下一辦公日),並得視情形調整。收件期間如有變動,本部將另行公告: 1、互助共好類:原則每年受理申請一次,於申請年度前ㄧ年十二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以郵戳為憑)受理申請。 2、自主參與類:原則每年受理申請二次,於申請年度前ㄧ年十二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及申請年度五月一日至五月三十一日(以郵戳為憑)受理申請。 (三)每一申請案應於申請期限且活動前,依辦理地點向以下各生美館提出申請(審查處理期間約為二個月,必要時得延長之): 1、 新竹生美館:連江縣、宜蘭縣、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 2、 彰化生美館:臺中市、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 3、 臺南生美館: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金門縣。 4、 臺東生美館:花蓮縣、臺東縣。 (四)依本要點申請補助者,應於受理申請期限內,來函檢具下列資料,以掛號郵寄(以郵戳為憑)或專人送達方式向各生美館提出申請,郵件封面請註明申請項目,計畫書電子檔可用「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https://grants.moc.gov.tw/Web/)線上填寫或電子郵件方式遞送予相關承辦人員。缺件、逾期或資料與規定不符者不予受理。無論是否給予補助,所送文件均不予退還: 1、經費補助申請表、計畫書及立(備)案證書影本或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報備證明影本一式一份。 2、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應提出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同意申請補助之會議紀錄或全體區分所有人同意申請補助之證明文件。 詳細內容 詳細內容 ...

國藝會「臺灣書寫專案」鼓勵非虛構(non-fiction)性質書寫,並期待透過藝術文化的書寫實踐,彰顯當代議題,促進社會轉型發展,開拓時代的新思維與方向。感謝臺灣三千藝文推廣協會與金格企業有限公司共同支持,每年贊助本專案100萬元。第四屆徵選12/1-12/31受理申請。分為「文字創作類」及「圖文創作類」兩類,補助名額共計4名,補助金至多新台幣60萬元。創作成果經考核評鑑通過,將接續協助出版及推廣。※本屆同步受理線上申請。請至「國藝會藝文補助資訊系統」填寫資料並上傳附件(檔案上限10mb,可含:寫作計畫、創作試寫稿、故事腳本試寫稿、創作草圖、出版著作或已發表作品…..等),並於申請截止日(2021年12月31日)23:59前完成線上送件。洽詢電話:02-2754-1122*203 王小姐(email:tszyi@ncafroc.org.tw)。 詳細內容 詳細內容 ...

全球最重要西葡語系出版業嘉年華會——墨西哥瓜達拉哈拉書展(Guadalajara International Book Fair, 簡稱 FIL),今年將於11月27日至12月5日舉行。文化內容策進院(文策院)為協助國內業者佈局世界各大出版市場,深化臺灣文化國際品牌形象,攜手國內78家出版同業,精選292本好書共同參展,以「To Live Is To Create」(創作即生活、生活即創作)作為「臺灣館」主題,將臺灣都會街景融入實體展館,凸顯臺灣文化內容的特色風貌。同時,透過臺灣館英西雙語的電子型錄以及「Books From Taiwan」線上展的西語行銷,展出 33 本精選作品的西語書介、繪本短動畫,讓西語市場更快認識臺灣文化內容,進而促成國際版權交易的商機。文策院院長李明哲表示,具在地特色的創作,近年來獲全球歡迎,實體書更在疫情期間需求大增,臺灣出版品具多元文化之優勢搶佔全球市場,因此,文策院特別在臺灣館凸顯臺灣文化意象,並貼近西語消費者的喜好,除透過西語市場專業人士的專場推介,也在西語線上展強化行銷,將具有臺灣特色與國際市場潛力的作品推向西語市場,創造更多國際版權交易商機。今年的「臺灣館」由台北書展基金會承辦,以曾獲2021義大利波隆那書展拉加茲獎故事類首獎作品《Home》(林廉恩/巴巴文化)的圖像為佈展主題,以大台北地區城市景象的橋樑為元素,象徵打開臺灣與國際「對話」、「溝通」、「交流」的可能,向廣大的西語市場介紹臺灣出版的創意風景;除了展出金鼎獎、金漫獎與金典獎得獎作品,也推出近5年已售出外語版權的臺灣原創圖像出版品。在國際專業交流方面,規劃 2 場線上版權推介活動,包含與墨西哥出版協會合作,邀請臺墨同業交流新書情報與介紹臺灣最新出版品;以及邀請曾任墨西哥企鵝蘭燈書屋主編的 Ulises Benitez 以西語進行線上推介,針對社會關注的議題風格,介紹臺灣漫畫與童書繪本,並推薦「Books From Taiwan」中具國際開發潛力作品,包括《尋琴者》、《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閻鐵花》、《瘋人院之旅》、《看海的地方》、《三隻小鼴鼠系列》、《怪獸媽媽》、《57 號小豹》、《阿福與阿金》以及《我是黑天鵝》等。另外,文策院今年特別升級「Books From Taiwan」線上展,為精選的臺灣作品規劃西語行銷,由公開徵件及國內出版產業專業人士評選後,以國際市場潛力與在地特色為方向,精選出 33 部優秀作品,協助製作西語書介翻譯;也透過製作「繪本行銷短動畫」,將圖像作品搭配西語發音以動畫形式呈現,以更多元的方式,強化臺灣圖像作品的行銷。精選作品包含 2020 Openbook 好書獎最佳童書《一個像海的地方》、曾獲臺灣常態性文學獎中最高獎金的聯合報文學大獎《尋琴者》,以及獲選 2021 年金漫獎年度漫畫獎及金漫大獎得主《獅子藏匿的書屋》等。今年邁向第35屆的墨西哥瓜達拉哈拉書展是全世界第二大書展,也是最重要的西語系、葡語系出版業嘉年華會,更是中南美洲一年一聚的文化慶典。去年因全球肺炎疫情影響,大會改採線上形式,整體數位展覽獲得84個國家2,100萬人關注,總計凝聚310位作家完成406場共448小時的線上活動。在版權書目和新書推薦方面,也獲得46個國家1,045家出版社投入,上架900萬冊的各類特色書籍。新聞來源:文化内容策進院TAICCA...

「2021臺灣工藝競賽」,昨(3)日於新光三越臺北信義新天地舉行頒獎典禮。由蔡政宏的陶瓷創作「天際線」與黃淑萍的金工創作「山高水承」等60件優秀作品獲獎。文化部長李永得致詞時提到,行政院長蘇貞昌非常重視工藝的發展,一直提醒及期許文化部必須全力支持;工藝界的朋友則建議,支持工藝最重要的是「舞臺、講臺、擂臺」。而臺灣工藝競賽就是臺灣工藝界最重要的擂臺,也是臺灣工藝人才培養及傳承重要的平臺,文化部未來除了規劃提升、擴大舉辦,也將持續支持工藝中心為工藝界搭建更好的舞臺,期盼讓工藝家的作品「被看到、有市場」,建構更為完善的工藝產業環境。文化部表示,「臺灣工藝競賽」作為臺灣工藝多元創新與價值創造的指標獎項,自1996年起持續辦理,為臺灣工藝界每年最重要的盛事之一,今年邀請來自工藝界、設計界、產業界等11名專業人士組成評選委員會,以最專業嚴謹的態度與程序,評選出本年度得獎作品。獲得二等獎的黃淑萍指出,「臺灣工藝競賽讓工藝家的作品漸漸被大家所看見,這個競賽是工藝同業所夢寐以求的。」而同為二等獎得主的蔡政宏則說,「臺灣工藝競賽這個舞臺,讓創作者可以逐夢踏實。」工藝中心主任張仁吉說明,2021年的得獎作品以「自然・循環」為整體特色,深掘人與環境、生活與社會、外在形式與自我意識的相互提答關係,從中看見創作者用極具創造力的前瞻想像、融貫純熟的技巧與思惟,以及多樣化材質複合運用的創意,表達情擁萬物的深切,並捕捉生活瞬間感動的初心。本次競賽辦理串接「2021工藝之夢特展」推廣平台,結合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與百貨共同規劃的「儀式生活節」活動,邀請四大品牌/創作者:徐至宏、太平藍、筑子和拿鞘展出;「新藝商號」區則集結65家臺灣在地工藝設計品牌,精選生活好物;以及工藝職人的「好玩藝設計講堂x假日好食玩」,與大家分享生活療癒、體現工藝手作的魅力。「2021工藝之夢特展」地點:新光三越臺北信義新天地A9館9F(首展)時間:即日起至2021年12月13日地點:新光三越臺南新天地6F C區文化館(續展)時間:2021年12月18日至2022年1月4日地點:新光三越臺中中港店10F天空劇場(續展)時間:2022年1月7日至2022年1月18日...

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今(4)日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大廣場舉辦2021年世界人權日典禮,總統蔡英文、監察院長陳菊、文化部長李永得、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及李靜慧、國家人權博物館代理館長張嬋娟、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高涌誠、葉大華、范巽綠等,以及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及家屬約200人應邀出席。 典禮由親愛愛樂演出創作曲《大浪濤月》揭幕,以綠島海岸的濤聲為靈感,描寫受難者前輩關押在綠島,海浪彷彿一點一滴地打破他們人生夢想的創作曲。文化部長李永得現場頒發文物捐贈感謝狀予文物捐贈者,包含受難者前輩李志元、林樹枝;家屬呂洪淑女、林黎彩,以及監察院長陳菊、律師李勝雄、何康美、李紀平,也捐贈多件人權相關史料。 文化部長李永得致詞時提到近日探望去年傳藝金曲獎終生貢獻獎得主曾仲影一事,高齡100歲的曾仲影先生是二二八受難者前輩,當年從上海隻身到臺灣,擔任廣播員卻被認為利用工作與大陸通訊而被捕,被捕逃跑時被開槍打中右腿,曾仲影先生說「70年了,腿上的槍口已經痊癒,可是創傷在腦海裡到現在始終沒辦法痊癒」,甚至直到近日,開槍、逃跑、被關押東本願寺的陰影,仍不時出現在夢中。 李部長表示,儘管曾前輩獄後經歷還算順利,但生命深處陰影卻無法抹滅,「當我們以為我們瞭解前輩們在受政治高壓迫害的時候,但事實上我們不是當事人,我們其實瞭解的非常有限。」政治受難者前輩的故事提醒著我們必須更用心,用更多同理心理解,並且做更多的努力。文化部將責成人權館,除了對於前輩及親友、家庭,必須提供更多的關懷和協助;同時,應加速記錄前輩的歷史及生命的故事,積極運用各種媒介推廣人權教育,期盼共同記得臺灣走過的這段歷史,持續守護最珍貴的民主與人權價值。 鄭慶龍前輩為1951年首批移監綠島的受難者,高齡92歲的他表示,「我現在看起來很健康,可是在東本願寺被關的200多天幾乎癱瘓,瘦到50幾公斤。」當年移監的路徑,從青島東路3號軍法處看守所起行,用手銬倆倆銬在一起,再用粗麻繩綁在腰上,前後兩人緊緊串在一起,非常難以行走,「5分鐘的路程,我們走了1個小時以上。」在海上航行兩、三天後,最終於1951年5月17日分批登島。鄭慶龍前輩形容這段經歷,即使是獄後也會在夢裡想起而無法入睡,直到1994年最後一次警察來查崗,前輩已在這無形的牢獄中度過40年的歲月,「白色恐怖景美、綠島紀念園區必須要讓更多人來了解,我們經過的歷史,不能再重蹈覆轍。」 總統蔡英文致詞時首先感謝鄭慶龍前輩勇敢將經歷現身說法,告訴世世代代的臺灣人,不要忘記白色恐怖威權時代造成的傷害。蔡總統表示,促轉會迄今已提出「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條例」,明(2022)年也將成立促進轉型正義基金,用以推動轉型正義、人權教育,以及照顧長輩們的生活。在人權保障方面,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在院長陳菊的領導下已開始運作,除近期發布「外籍漁工人權專案報告」,也正準備提出獨立的評估意見,希望能與國際接軌;在行政、司法體系及各級學校,人權教育的推動也正逐步深化,期盼無論是兒少、漁工、任何群體的人權保障都能落實,並開啟更多對話機會。蔡總統強調,「臺灣不但會記取威權歷史的教訓,更願意為了確保當下的民主、自由和人權,不斷採取行動。」目前立法院正在進行修憲討論,符合聯合國巴黎公約、獨立的人權委員會,一定會持續肩負深化人權的職責。 蔡總統指出,今年是文協百年,也是第一批政治受難者大規模移監綠島的70週年,回歸歷史、檢視當下努力的過程,都是在提醒我們,當年像鄭慶龍前輩那樣不明不白就被逮捕、監控,一輩子都想不通自己做錯什麼的故事,不能、也不會在臺灣重演。百年來,臺灣追求民主、自由、人權的故事,翻過一頁又一頁,正如賴和的詩作「世間未許權存在,勇士當為義鬥爭」,期許大家繼續共同努力。 典禮最後則由親愛愛樂創作演出《水芫花—綠島登島70周年紀念曲》向受難者前輩致敬,來自南投縣仁愛鄉的親愛愛樂,培育了百位偏鄉原住民孩童及青少年。為感念受難者前輩的白色恐怖遭遇,他們以綠島隨處可見、低調卻頑強生存的水芫花為靈感,創作紀念組曲,紀念首批受難者登綠島的歷史事件,並邀請貴賓在音樂的陪伴下,共同記住過去的歷史教訓,讓明天更顯得有價值。...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特別於今天國際志工日(12/5)舉辦「至善志美‧蓮池生輝」國美館志工制服發表會,由國美館長梁永斐主持,捐贈單位財團法人臺中市私立高和春貴慈善基金會暨和大集團董事長沈國榮、總太地產董事長翁毓羚、總太地產副董事長吳舜文,以及設計承製單位龍笛公司創辦人蔡孟夏皆出席,並由國美館長梁永斐親自頒發榮譽志工證給捐贈單位及設計承製單位。國美館長梁永斐表示,國美館志工制服發表會的展開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象徵著國美館與志工隊重新整裝待發,正式以全新形象邁入志願服務的重要里程碑。國美館志工隊是一群無私奉獻的第一線服務人員,志工制服是觀眾所接觸的第一管道及認同感,隨著志工制服的展開,國美館也將開啟一種藝術新視野,為參觀者創造一個全新的生活方式與態度。梁館長進一步強調,衷心感謝財團法人臺中市私立高和春貴慈善基金會、財團法人月星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及總太地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大企業捐贈160萬元製作經費,感謝龍笛實業有限公司為國美館志工設計制服。本案是他上任以來致力推動的同業異業結盟、多元跨域及無牆美術館的重要理念,結合企業企業贊助,設計新思維及讓國美館志工美夢成真,期盼透過拋磚引玉的活動,邀請更多企業界的夥伴結合藝術與善心,共同參與鼓勵社會服務志願,合作推動藝術文化發展。財團法人臺中市私立高和春貴慈善基金會暨和大集團董事長沈國榮表示,自梁永斐館長上任一年多來,國美館做了非常多敦親睦鄰的推廣活動,整個國美館都變得生氣蓬勃。因此當梁館長提起館內的志工制服十年未換,但苦無經費,因此他隨即聯繫財團法人月星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及總太地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同捐款成就今日這樁美事。總太集團董事長翁毓羚及龍笛實業創辦人蔡孟夏皆表示,很榮幸參與這次國美館新制服的盛事,能協助將國寶級的作品穿在身上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未來希望能多多參與及共襄盛舉。國美館這次與國內知名「龍笛」服裝設計公司合作,提出全新的國美館志工制服整體規劃設計及視覺形象,設計發想以國美館重要的典藏國寶作品《蓮池》為主題,具有豐富的視覺主體,表現出西方寫實觀念,又具東方繪畫特色及臺灣風土色彩。設計特色以立領斜襟含東方意象;美感品味以呈現《蓮池》國寶之美,並輔以層次黑色、灰色之無色彩襯托,加上適當比例剪裁,恰當好處烘托出國寶級作品應用之美,呈現獨具的藝術美感,打造出東方優雅與西方簡約。另外以「國寶、志工、美感」3個核心概念來表達志工制服設計想像,以擁有國寶作品特殊性及重要性的美感,以不著痕跡為志工與觀眾之間築起好的第一印象,以用心設計透過剪裁與線條流暢讓人人都想穿的美感。國美館說明,今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志工日,選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辦理「至善志美‧蓮池生輝」國美館志工制服發表會的活動別具意義,正象徵國美館連結企業界、藝術家、設計師及志工隊,以跨界的合作方式共同營造全新形象,期許國美館志工持續展現藝術服務量能、進行美學探索、展現志願服務自信、提供高品質參觀經驗,進而融入國家級美術館品牌形象及志願服務精神。期待民眾蒞臨國美館,參與藝術走入日常、走向國際,一起見證與看見藝術走入生活,志工發揮嶄新志願服務能量,共創真善美和諧的社會。...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111年10月16日期間,於臺博館鐵道部園區共同推出「河溝頭的軌跡:舊臺北鐵道工場及鐵道車輛特展」,從位於老地名「河溝頭」的鐵道部園區發展變遷探討臺灣的現代化,更首度展出臺灣第一代蒸汽機車縮尺模型及舊臺北鐵道工場歷史考古文物。 清代,淡水河開港,成為臺灣重要的通商河岸,北門外有一個碼頭,附近就叫河溝頭,當時貨物從淡水進到臺北城,都會經過此地。臺博鐵道部園區就座落於此,不僅是見證臺灣近代化工業輸入的重要歷史場域,也堪稱為臺灣第一座科學工業園區,為臺北現代化的起點。 從兵工廠、臺北鐵道工場、鐵路職員宿舍區到今日的臺博館鐵道部園區,此地一連串演變過程,充分呈現臺灣從鐵道建設、城市變遷的現代化歷程,「河溝頭的軌跡」特展即以此處發展的「脈絡篇」與曾經在工場修理維護的「車輛篇」,邀請大眾一同回顧及展望臺灣的現代化發展。 「脈絡篇」回顧此處工業地景的歷史變遷,特別展出臺北機器局時代的安山岩柱礎、石英砂岩條、木樁、紅磚等建材實物,以及經由歷史考古發掘出土的道釘、工字杯、瓷盤、錢幣等等近代文物,另展出一批臺北鐵道工場時代的珍貴影像,藉以重現工場的規模、情景,與城市面貌的變化。 「車輛篇」則介紹1890年代至1930年代曾經在工場修理維護的機關車、客車、自走客車、貨車等,特別展出珍貴的車輛舊照片、形式圖;由臺鐵局借展一批鑄造蒸汽機關車零件所使用的木模;更首度展出一批臺灣第一代蒸汽機車縮尺模型,包括由鐵博籌備處考證復原的3號型蒸汽機車模型,及騰雲號與九號蒸汽機車的3D掃描輸出縮尺模型等;另展出「菊紋章」原件及「李花紋章」復原品,分別為1923年4月日本裕仁皇太子及1935年1月朝鮮李王垠來臺時曾懸掛在特別車上的紋章,藉以突顯本工場在臺灣鐵道歷史尚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位於河溝頭的臺博館鐵道部園區,前身為晚清洋務運動下在臺灣設立的第一座近代化工廠:1885年成立的臺北機器局,日治初期延續原軍事用途改為臺北兵器修理所、臺北砲兵工廠等,1901年轉為鐵道部及臺北鐵道工場使用,1908年縱貫線鐵道通車後,工場成為臺灣鐵道車輛最重要的維修與製造基地,然而因廠區不敷使用,至1935年鐵道工場遷移至松山後,此地再改為鐵路職員宿舍區。2007年指定為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由臺博館及交通部臺鐵局共同合作修復與再利用為博物館,推薦給對臺灣現代性發展、鐵道文化及文化資產保存有興趣的民眾前往參觀。 展覽資訊 「河溝頭的軌跡:舊臺北鐵道工場及鐵道車輛特展」 時間|110.11.30(二)~111.10.16(日) (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活動簡介】主題:三城記_紐約、西雅圖、台北邀請紐約、西雅圖、台北都市設計工作者對話交流,分享紐約及西雅圖的都市設計與民眾參與經驗,而台北也正在路上,不曾懈怠,透過一步步走出來的都市設計語言,讓我們無遠弗屆跨越太平洋,一起告訴喻老師我們都會堅持努力下去,繼續加油!主持人:林崇傑局長 |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與談人:涂平子顧問 | 美國紐約市都市計劃局侯志仁教授 | 美國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活動時間】2021年12月12日(日)13:00-15:00【票價】免費報名 詳細內容 詳細內容 ...

活動簡介漂、留,是驛動與駐留。是遠離成長中的環境,迎接新生的開始,是割捨過往一切,從頭來過。大破大立之後,以工藝創作迎來新生的甘甜果實。 定居台灣的新住民,以自身的文化底蘊,融入台灣的生活體悟。運用自然環境下,物競循環所產生的漂流木,或是利用過往家具、建物等汰換之木材為創作素材,是創作生命之出口也是惜物愛物之體現。 活動內容介紹本次展覽以呈現新住民工藝家過往與現今之對比j為主軸,藉由木工藝展現自我。同時在世界疫情籠罩的此時,我們正處於一個新世界觀誕生的過渡期,漂向未定的明日,就如同新住民初來乍到的努力適應。世界不再是原本過往的認知,您我所熟知的時間、空間正以未知的轉換運作中,而齊心共同面臨這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與自省,正是尋求未來自身存在的新生命本質。展覽以「原鄉底蘊」展區為起點切入,以新住民天生的創作養分,將生命築成基石,邁向更高遠的未知之地為根基,詮釋新住民的原鄉情懷;「生根台灣」展區則展現了新住民越過高山萬里,破穿逆風,落腳台灣風土民情的故事,最後「文創新意」展區則以臺灣本土意象及自然環境為經緯,將新住民對生命的體悟轉換為創作之源的創新表現。展覽名稱:漂.留-新住民木藝工藝聯展展覽日期:110年11月27日 ~111年2月20日展覽時間:上午9:00~下午5:00(週一休館,國定假日除外)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苗栗工藝產業研發分館第一展覽室 詳細內容 詳細內容 ...

活動簡介「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並非意圖呈現一段線性發展的工藝史,而是希望透過百年的梳理,看見臺灣工藝滾動、累積並自我再生的特質。百年工藝,是個進行式。 活動內容介紹這是一個以工藝為主體,由時間的概念、觀看、感知,直入臺灣工藝的展覽。1920年《臺灣通史》出版,「工藝」首度成志。以百年為尺度,我們清楚看見工藝的模樣:是這塊土地上日常所生成的美、是人們豐富交流所煥發的活潑創意、是製作不歇的身影所凝聚的精神厚度,也是永遠迎向環境挑戰開創的勇氣。臺灣工藝,百年前已呈現虹彩般的光譜,此時此刻,我們習慣歸諸於傳統的,其實也和我們以為最新穎的,同樣屬於「現在」的一部分。這百年來,臺灣工藝所保有的多樣性,正是讓我們擁有能夠選擇的自由、面向未來的豐厚資本。於是,這個展覽並非意圖呈現一段線性發展的工藝史,而是希望透過百年的梳理,看見臺灣工藝滾動、累積並自我再生的特質。百年工藝,是個進行式。展覽名稱:臺灣工藝百年進行式展覽日期:2021年11月30日(二)起展覽時間:週二至週日及國定假日 09:00~17:00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生活工藝館五樓 詳細內容 詳細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