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新聞

見證勇氣讓幸福來敲門 文薈獎巡迴移師嘉義展出

文化部所屬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辧理「文薈獎—全國身心障礙者文藝獎」得獎作品巡迴展來到嘉義了!今(2)日於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隆重開幕,蒞臨的嘉賓包括國立嘉義特殊教育學校陳錫輝校長、嘉義市立民生國中張金龍校長、嘉義市崇文國小特教組長周文慶老師、嘉義市博愛國小輔導處鄭士楷老師、社團法人嘉義市殘障者服務協會黄齡鋒理事長、社團法人嘉義市聲暉協進會吳育璁總幹事、社團法人嘉義縣脊髓損傷者協會許錦雪總幹事、社團法人嘉義市盲人福利協進會陳麗華理事長、中華民國輪椅體育運動舞蹈協會蔡秀慧理事長及嘉義市按摩業職業工會張義良理事長,一同為嘉義巡迴展揭開序幕。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表示文薈獎是專屬身心障礙朋友藝文創作的平台,能夠透過藝文創作的方式展現自我、表達心聲。本次展出第20屆得獎作品主題「勇氣讓幸福來敲門」,共展覽精選的34幅圖畫、節錄15篇文學作品及心情故事文章段落,透過作品的呈現,看到作者豐富的心靈世界,以及面對困境與挑戰時的堅韌勇氣。 嘉義場次開幕茶會在「輪椅體育運動舞蹈協會」帶來活力十足的輪椅舞表演下正式展開,會後由博愛國小鄭士楷老師以他多年的美術底蘊及文化涵養,引領大家深入作品的內涵。包括圖畫作品高中職組黃威翰的〈尋找相同的72赫茲〉,作者在茫茫大海中鼓起勇氣找尋頻率相同的夥伴,他堅定決心讓他最終交到真心的朋友,也獲得無比的幸福;而文學作品國中組許勝崴的〈幸福需要勇氣去追尋〉,他堅信「拿出多一點勇氣,幸福就距離更近一步」,也讓我們見證他終於站上幸福的山頭。邀請大家把握6/2~6/12十天展期,一起來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A棟聆聽身心障礙者們的心聲。 今(111)年第21屆文薈獎主題為「打開心靈的窗」,總獎金101萬元,徵件時間至8月26日止,期待更多的優秀作品參賽,相關徵件相關資訊可參閱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網站 https://enableprize.chcsec.gov.tw/。 文薈獎得獎作品巡迴展,各場次如下: 南區 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6/2-6/12 北區 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 7/12-7/24

逍 × 遙 × 遊 - 當代工藝合創展 在工藝合創實驗室中實踐新觀點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逍 × 遙 × 遊–當代工藝合創展」為題,以一場當代之姿回應社會趨勢的新創實驗,企圖勃發未來工藝文化不容忽視的存在性;以多邊領域交會的巨浪、直貫觀者思維與感知。展覽中特別規畫「合創實驗場」,邀請王俠軍擔任藝術總監及10位跨域創作者共學共創過程中,發掘彼此生命經驗的感動,在差異中發現嶄新的創意靈感,衍生出更多可能性,而本次合創實驗場成果已於日前展出,昨(10)日舉行合創作品發表會,邀請工藝、設計、藝術等產官學領域貴賓參與,包含台南市政府文化局長葉澤山及台南市美術館館長林育淳等共襄盛舉。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張仁吉主任表示,感謝台南市美術館與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的支持,給予詮釋臺灣工藝語彙的空間與話語權,讓工藝在這個美好的場域完整實踐。「逍 × 遙 × 遊–當代工藝合創展」是透過跨域(Crossover)、融合(Mix)、再生(Regeneration)的概念來促成工藝與各領域的交流、合創。以多邊交流過程中的激盪、融合、辯證及衝突…等,去中心化的多元觀點,經由各領域的知識交換與共學,逐步累積及形塑各自獨有的生命經驗及新創靈感,過程也是工藝合創的目的。面對當代環境,我們嚐試探討當代工藝的可能性、未來性、精神性與社會性等,工藝的思辨及實踐過程皆是一種文化的自然產出。工藝不只存在於物件、材料與技法,在時、空、生活的文化量體內的工藝,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與生命價值實踐,從多元跨域到知識融攝而至重構再生成,不斷的加值演譯,工藝的價值實證成為集體生活最重要的文化介質與代表性符號。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長葉澤山指出,自三月開始在南美館展出的「逍 × 遙 × 遊–當代工藝合創展」引起相當大的迴響,台南本是工藝城市,孕育許多工藝家與藝術家,他們也不斷地在尋求創新與突破,跨域與共創儼然已成為躍躍欲試的創新,感謝工藝中心舉辦這麼好的展覽。台南市美術館館長林育淳表示,「逍 × 遙 × 遊–當代工藝合創展」的展出與「合創實驗場」的成果豐碩,帶給大家許多美好的體驗,未來亦期待更多人共同參與工藝合創領域。王俠軍則表示,非常榮幸擔任本次「合創實驗場」的藝術總監,在與10位跨域創作者投入合創過程中,感到最欣慰是大家的氣氛融洽和諧,彼此互相體諒與支援展現工藝的精神,互相碰撞、融合,產生工藝能量的激盪、匯聚與再生,最後不僅呈現作品而是對彼此合作概念的理解與啟發然後從中獲得嶄新的價值。 合創成果中,現居臺南官田的刀藝師徐奕承,作品《島映/倒映》是透過高熱鍛造的金屬,形塑出一座座島嶼山脈,製成映照自身的鏡子,而串連一座座島嶼山脈則是如水波、土壤般具有柔韌特質的皮革縫線,利用質地相異的材料及其特性;來自龍崎的竹藝師蔡惠婷,作品《時間線》運用竹材與皮革的特性,相互交織而出的椅子竹材與皮革的相互交織,像似承載著人與時間的記憶溫度,交織頻繁留下越多的痕跡與記憶;來自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陸佳暉老師,與仁美商標第二代老闆林右剛合創的《刈布織路〝Do Cut〞Textile》,構思源於臺南的濕地、濱海、水庫及舊城等生態場域,利用雙層布織物的特性,將色譜作為布料底層的圖案,生態圖像以白色紗線織成布料表層,透過手工刈布的方式,實踐「〝Do Cut〞Textile」的概念—讓人們從布料破壞的行為中,獲得一種填色遊戲的樂趣,顛覆人們在生活中對織品的想像,亦提供一種關於臺南這座城市的織路線索紀錄。 本次的合創實驗場強調創作者在合創過程中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之意,展現出的作品不僅是視覺所見,更是內心深層的感受;互相碰撞、融合,產生工藝能量的激盪、匯聚與再生,工藝不再是精神價值被自然隱藏的文化表層技術符號,透過自由、多元的跨域合創,進而創造出工藝新的價值。 〈逍 × 遙 × 遊 - 當代工藝合創展〉 Crossover Crafts. Values and Practices. Mix and Regeneration. 展出日期|2022年3月3日-6月5日 展出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1號)

科技藝術跨域共創 紐約Rhizome邀請臺灣年輕人參與7000X7000計畫

紐約知名數位科技藝術組織Rhizome的品牌活動「7X7」移師臺灣。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攜手Rhizome及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合作,首次推動以年輕人為對象的「7000X7000」計畫。延續「7X7」不設限精神,即日起公開徵選參加者,經過策展團隊篩選媒合,配對不同專業背景的參加者組隊合創提案,7組獲選者將各獲得專案執行費用1,000美元,並可望獲得作品發表與展出機會。 「7X7」最初由Rhizome在2010年發起,邀請7位當代藝術家與7位科技創新領域專家配對合作,基於不設限的精神,結合藝術思維及先端科技,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全新想像。「7X7」曾在倫敦、北京、挪威舉辦,受邀參與者都是各領域具開創性的代表人物,包括Instagram的共同創辦人Mike Krieger、Tumblr創辦人David Karp、藝術家艾未未。2020年在挪威的活動則有臺灣藝術家鄭淑麗、政務委員唐鳳受邀參加。 Rhizome自2003年起成為紐約新美術館(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駐館組織,專職數位科技創作。藝術總監麥可·孔內(Michael Conner)2019年受文化部邀請訪臺,對於臺灣科技藝術的創新能量非常驚豔,期望把「7X7」帶到臺灣,因此促成「7000X7000」計畫。 「一起創造新東西吧」(Make Something New, Together)為計畫的核心概念,Rhizome與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合作將「7X7」平台及架構轉譯為中文,架設專屬網站「7000X7000.tw」。Rhizome將原本的邀請制改為公開徵選,歡迎大學生及社會新鮮人上網登記,由策展單位篩選媒合藝術家和科技人,由配對成功的團隊一起提案,Rhizome與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將評選出7組獲選者,頒發每組1000美元的專案執行費。 Rhizome藝術總監麥可·孔內表示,和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合作舉辦「7X7」臺灣版及「7000X7000」是一系列研究和跨界串連的過程型計畫。每一次的參與者跨越領域,激盪出意想不到的概念,形塑出每一屆「7X7」截然不同的結果。「你很難預測『7X7』臺灣版會呈現出什麼樣貌,這也是最迷人的地方!」。 「7000X7000」計畫報名網址:

2022倫敦工藝週工藝中心參展 以臺灣纖維工藝演繹「色彩劇場」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策劃參展「2022倫敦工藝週」,將於5月7日至15日在倫敦Gallery@OXO藝廊,以「色彩劇場-臺灣纖維工藝展」(Colour Theatre:Taiwan Fiber Crafts)為主題,展出29組富含臺灣文化底蘊及在地特色的天然染色作品。「倫敦工藝週」為全球工藝圈的年度盛事,今(2022)年臺灣以纖維及天然染色工藝參與展覽,策展人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吳佩珊,融合臺灣天然色與文化元素形塑展出空間,將色彩擬人為角色躍身舞臺,生動演繹劇場並傳達天然色的表情內在。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這是工藝中心首次領軍帶領臺灣工藝家參與2022倫敦工藝週,在國際交流相對不易的疫情期間,感謝工藝中心、工藝家與策展人的籌劃,以集體策展的概念參與國際盛會,將臺灣工藝帶到國際被看見、被感受。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則表示,「倫敦工藝週」策展以臺灣的天然色彩(Color)與纖維(Fiber)及概念來呈現臺灣的識別性文化符號,臺灣為海島國家故具有多樣的生態、族群與多元文化,透過以天然染色與纖維作為元素來呈現臺灣特有的自然環境及文化特色。策展人吳佩珊助理教授以「色彩劇場」為策展主題,運用「演員」、「空間」、「觀眾」演繹展場整體氛圍,以臺灣纖維工藝作品擔任「演員」角色,形塑天然色的內在表情,孕育天然色的臺灣地貌風土建構「空間」,並由觀展「觀眾」的盡情投入,共同成就一齣完美的色彩表演,進行一場跨域跨文化對話,讓臺灣在國際的舞台被看見。而臺灣天然染色發展,從重返傳統纖維工藝取材自然的概念,運用在地植物,自根、莖、果實、果皮、花或葉中提煉萃取染料,產生帶有原生環境氣候色澤的「植物色」;或從動物軀體中提取能使纖維和其他材料著色的有機物質,如從胭脂蟲體內取得紅色染料產生富有生命力「動物色」;另以泥染、黃土染、墨染、碳染等粒子染材製作顏料,產生緊密連結山川地貌的「礦物色」。在環境友善、永續發展等當代思潮影響下,天然染色工藝也逐漸融入這些理念,成為工藝家進行當代纖維藝術創作及探索的重要養分。 策展人吳佩珊指出,很榮幸參與「倫敦工藝週」這場年度盛會,天然染色本身是個複雜的元素,在試著捕捉天然染色工藝師們多元樣貌的過程中,獲益良多,感謝參與的工藝家們一起積極投入展覽工作讓展覽順利展出。參展工藝師代表湯文君老師則說,天然染色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感謝工藝中心多年來的培育讓工藝師有更多機會在國際舞台亮相,期待國際上有更多人知道與喜愛天然染色工藝。 展覽以劇場行徑的實體線條和空間轉換概念來統整對色彩劇場的演繹,以「茶席」、「書畫間」、「野臺」三個具有臺灣文化意象的空間為概念發想,與具體的文化空間想像串連,色彩與觀眾在「ㄇ」字型展覽空間中轉折、流動與穿梭,觀展動線如遊走於劇場中的「前臺」、「中臺」及「後臺」間,相互實驗碰撞並感受取材臺灣環境中多元物種的「自然個性」、「色彩表情」與背後所傳達的「臺灣特質」。 「色彩劇場」結合臺灣纖維與天然染色工藝,於兩者互動間碰撞出各種驚喜,共同演繹自然的豐美,體現兼容自然、循環、平衡、寬容、生命力的臺灣工藝精神。臺灣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尤其多樣的植種是工藝中纖維素材與染料的寶庫。透過工藝為媒介,在「色彩劇場」中展現這些植物所擁有的「自然個性」與各自的「色彩表情」。 展出作品以三個向度呈現臺灣天然染色工藝當今發展的充沛能量與持續探索未來的無限可能。第一向度來自學術研究的思考,如曾啟雄及廖倫光等臺灣染色工藝研究學者之創作,針對臺灣在地植物、泥土的色彩與染色考究,成就天然染色更加豐厚的文化底蘊;第二向度來自品牌如設計師洪麗芬(Sophie Hong)作品或產業界如「FREE」(輝盟國際)及「太平藍Taiping Blue」,在工藝中加入自然、永續等創新概念,追求美學的突破或者量產的嘗試;第三向度呈現新一代青年工藝家,運用不同媒材,挑戰以裝置、雕塑等更多元方式創作,展現對天然染色工藝獨特藝術性之實踐。 工藝中心表示,此次前進倫敦展出,讓國際看見臺灣工藝中富含在地材質與技法的細膩美學精神,期盼與全球工藝設計產業界激盪出更多繽紛的色彩。 2022倫敦工藝週網頁:

國美館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Action!行動的力量」 從藝術出發的實踐行動展現博物館的力量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將於5/14(六)起至5/22(日)止推出「Action!行動的力量」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國際博物館協會 (ICOM) 2022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包括「永續發展的力量」、「數位創新的力量」、「公民參與的力量」,聚焦討論和辯證博物館作為社會變革推動引擎的角色和實務經驗,為呼應本屆主題,國美館特別規劃文化科技創新線上講座、城市走讀、再生帆布DIY等活動,邀請民眾一同反思自身與環境、社會的關係,傳播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意義與重要性,並引領參與者將之轉化成實踐行動。 5G時代下,文化與科技應用成為當今博物館顯學,「Action!行動的力量」系列活動首先將在5/14(六)上午10:30邀請博物館科技、數位典藏轉譯應用的專家施登騰助理教授親自上線,透過國美館FB粉絲專頁直播「文化科技創新線上講座」,分享美術館在「Edutainment 寓教於樂」視野下的數位趨勢及國際案例。國美館本次更搶先開放「臺灣兒童藝術基地」的第一手資料,作為由文化部主辦、資策會執行的「2022第1屆文化科技黑客松」的應用內容之一,黑客松現正募集展演應用及營運服務等兩大類別的提案,徵件至5/31(二)止,歡迎有創意的民眾踴躍提出藝術科技跨域應用的新點子,徵件詳情請見:https://www.cultech.com.tw/。 國美館今年更首次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攜手,合作推出「藝遊蔚徑,博覽群芳 -國美館x科博館城市走讀活動」,將從科博館出發,實際走讀連接兩館的綠園道,以生態解說加上藝術思考,讓觀眾從科學和藝術的視角,重新認識我們所生活的城市,並搭配科博館「無界鏡相科學攝影特展」與國美館「島嶼溯遊:台灣計劃三十年回顧展」作品,體會永續發展的理念並付諸實踐。 為推廣永續發展理念,國美館也將推出「煥然藝新-再生帆布鑰匙圈卡包DIY」,運用回收展覽帆布製作鑰匙圈卡包。「煥然藝新」DIY活動共100個名額,凡參與兩場次以上「Action!行動的力量」系列活動,並透過Line@數位集點卡集點,即可於5/21(六)、5/22(日)10:00-17:00在設計師的引導下現場製作鑰匙圈卡包乙份,歡迎加入實踐永續日常行動的行列。 精采活動之外,國美館精品店也在5/14至5/22間推出「國美館典藏文創商品8折」優惠活動,是將藝術品納入生活美學的好時機。參與「Action!行動的力量」並使用Line@數位集點卡成功集滿3點便可兑換國美文創小禮乙份,期待透過系列活動讓參與者體會藝術作品背後所隱藏的對社會、環境的關懷精神,進而觸發行動的實踐力量。系列活動免費參加,活動詳情及報名請參考國美館官網:。

國父紀念館五十週年館慶 珍貴動產半世紀首度亮相

國父紀念館於民國61年設立迄今已屆50年,走過精彩的半個世紀,不僅孕育出民眾共有的成長記憶,同時也傳承著當代的歷史與文化。今年欣逢建館50週年,特別規劃推出「建館五十週年館史展」、「建館五十週年典藏特展」、「漫遊國父紀念館APP」、《仁愛路六號》舞台劇、「生活美學.藝遊未盡」特展、「國立國父紀念館館慶五十週年紀念國際研討會」等系列活動。 首先登場的是5月5日「國父紀念館五十週年館慶活動」啟動儀式,為祝慶這重要的里程,當日由王蘭生館長啟動APP動畫與國父互動,象徵著50週年館慶系列活動正式開始,同時也為國父墨寶《天下為公》真跡舉辦揭幕儀式;該作品於民國90年由陸匡文之子陸景武教授交由國父紀念館典藏,為國父紀念館第一次對外公開展出。 此幅墨寶乃由國父孫中山先生親手書寫,是本館極為重要的幾件作品之一。它是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後,孫中山先生為嘉許陸匡文(1892~1964)對於高州起義的功勞,以及協助於廣州建立督署的貢獻,因此特別親贈《天下為公》四字橫幅。民國 90 年 12 月 31 日,這幅墨寶由陸匡文之子陸景武教授交由國立國父紀念館典藏。陸景武教授曾於其回憶錄中提道,1917 年,孫中山南下開啟護法運動,陸匡文被推舉為廣東省首任民選信宜縣長。1923 年,陸匡文到廣州大元帥府當出納,後任秘書。當年孫中山先生為嘉許陸匡文高州起義的革命功勞及協助建立督署,特親書「天下為公」四字贈予陸匡文,「這項墨寶被父親視同生命,離亂中並未失去,我才能繼續保管珍藏至今」。特別的是,陸景武教授在歷年之中,多方邀請重要人士觀覽並題字,其中包括國父長子孫科、黃季陸、陳立夫、張其昀等人,而使得此件《天下為公》墨寶更具歷史意義與珍貴價值。 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表示,國父史蹟文物的蒐集整理以及中山思想的學術研究,為國館長期努力耕耘的目標,辦理多元的藝文展演活動也是立館的重要任務。長期以來本館舉辦許多享譽藝壇且專業領域卓然有成的前輩大師展覽,參與並見證近現代臺灣藝文的發展。國館經歷半世紀的風華,除了是許多國人休憩的空間,同時也是重要的文化地標,走過臺灣發展輝煌的50年,陪伴這塊土地深根成長,為迎向下一個50年,國館正致力推動「跨域加值公共工程計劃」,不僅重現王大閎建築師半世紀前的設計精神,更以「服務」為出發點,納入安全、舒適、親民、友善等理念,期許未來能持續肩負傳承的使命,成為人人喜愛的文化場域。 國館的歷史見證臺北市東區由荒蕪至繁盛的歷程,正因兼具紀念國父,以及展場、劇場、廣場公園等服務,功能高度複合,此次「建館五十週年館史展」以民眾的角度進行設計,並以「建築經典的誕生」、「國館的日常與非常」、「國父形象再現與思想足跡」、「海納百川大會堂」、「你我共同的未來」等五大主題呈現, 內容從過去伸展向未來,不僅重溫記憶,更可共享國父紀念館的軌跡與風華,蛻變與未來。 「建館五十週年典藏特展」特別精選近百件典藏作品,包含張大千、黃君璧等大師領銜合作的 「松柏同春」大型合繪畫,也有近現代書畫大師如于右任、曹容、王壯為、劉國松、歐豪年、杜忠誥等人之作,西畫類馬白水、李焜培、廖修平、吳炫三、許坤成、蘇憲法等名家大作,及近年新辦的「中山青年藝術獎」歷屆首獎得獎者作品。期望能透過展覽,讓民眾重溫與國館共有的回憶,同時欣賞藝術家們筆下的精彩作品。 「國父銅像站起來了!」爲展現國父紀念館這座莊嚴建築的親民形象,特別開發「漫遊國父紀念館APP」。除了介紹國館古蹟建築不可不知的20個小故事,更藉由科技讓坐姿高5.8公尺的國父銅像站起來,還可以跟比YA的國父銅像互動合影,顛覆大廳嚴肅的刻版印象。2樓前廳的國父史蹟浮雕也動起來,搭配聲光效果,讓民眾彷彿置身哈利波特電影場景般的驚喜。「漫遊國父紀念館APP」是透過AR技術打破虛擬與真實的界線,藉由科技體驗吸引觀眾的目光,進而探索國館建築之美。民眾只要使用手機、ipad等數位載具下載APP,跟著站點地圖參觀,就可以認識這座融合傳統與西方現代建築特色的文化瑰寶。 為迎來50週年館慶,國父紀念館在進行大會堂整修工程前夕,特別推出溫馨喜劇《仁愛路六號》舞台劇,劇中以國館小員工的視角,呈現50年國館歲月的精彩故事;將先總統蔣公逝世,金馬、金鐘、金曲獎頒獎典禮,當年鄧麗君現場演唱歌曲等事件製作出一齣全新舞台劇。目前因應疫情影響,為了顧及觀眾的權益,演出日期從館慶延至國慶,不變的是:笑中帶淚的好戲《仁愛路六號》請拭目以待。10月8日午場(14:30)、晚場(17:30)及9日午場(14:30)三場演出。 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迄今辦理25年,提供民眾全方位的生活美學經驗;其中,王太田老師自民國87年首次開辦研習班教授水墨山水,迄今已25年,學生千餘人,孜孜不倦的教學熱忱,令人感佩。此次「生活美學.藝遊未盡」特展,展覽內容包括:「回顧美學班發展與重要紀事」、「課程活動花絮影片」、「中山公園創作」、「剪紙藝術」、「旅遊攝影作品」及「花藝」等多元型態展。 慶祝活動將延續到年底,11月3日至4日舉辦為期2天的「國立國父紀念館館慶五十週年紀念國際研討會」,包含孫學研討會「傳承與發揚:半世紀孫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及首度舉行的博物館論壇-「傳承與創新:國父紀念館半世紀的回顧與展望」,國館也將出版「館慶五十週年特刊」回顧半世紀來的點點滴滴。竭誠歡迎各界人士蒞臨參觀,相關資訊請電洽該館服務臺(02)2758-8008分機545、546,或逕上國立國父紀念館網站查詢。

展現科技藝術與文化創新跨域精神 國立臺灣美術館U-108 SPACE沉浸式展演作品精采重現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甫於去(2021)年底重新建置5G沉浸式科技應用實驗場域「U-108 SPACE」,以全沉浸式的U型空間,在高畫質同步環景加上地面投影之影像融接系統,與16.2聲道Ambisonics(高保真度環繞聲)球形全方向式3D空間聲感處理技術,打造出新空間的多元可能性與創新實驗,並結合跨域合作的精神,探索視覺藝術、科技應用、表演藝術、超越二度、三度及多維度空間,試圖從跨學科的合作模式與團隊協作打開新媒體的感官體驗,深探議題討論的不同向度來推出跨界展演作品。 U-108 SPACE開幕後陸續推出的示範展演作品佳評如潮,作品皆落實本空間之特性及目標精神,國美館為實踐日後推動沉浸式跨界展演作品製作、新媒體科技創意人才培育與新實驗場域示範意義,再次安排三檔國際級沉浸式展演作品輪番接力精彩重現。 首發由美國藝術家Synthestruct的作品《VAST》(2022年版本),透過具催眠作用的幾何圖形與起伏聲場空間,帶領觀眾踏上一場聲音與視覺渾然融合的旅程。接續日本藝術家田所淳作品《和諧複變》(2022年版本),嘗試透過聲音和影像傳達緊張和放鬆,回應當下社會的現況。最後為臺灣新媒體藝術家許巽翔以及材料工程師黃胤豪組成的NANONANO壓軸登場,作品《(in)visible》就像是一場探索世界中各種微小訊號的遊記,轉譯了電子顯微鏡成像中的電子訊號,結合真實和虛擬的沉浸場景,創造實際存在卻又虛幻的未來意象。 國美館長梁永斐表示,未來將持續秉持著人才培育之精神,陸續搭配U-108 SPACE展演節目,規劃舉辦相關技術應用工作坊,以增強創作者對新場域空間與技術介面系統之掌握及運用能力;另為促進展演計畫創意孵育與推展,預計於明(2023)年起展開徵件計畫,屆時歡迎各方新媒體、跨領域藝術家/團隊把握機會前來參與,並持續鎖定關注U-108 SPACE之相關訊息,詳細情形請上國美館官網()。

想當「島客」嗎? 徵選藝術家駐村,號召最強的你!

2022「藝術游擊」自5月2日起至6月10日(下午5時)止,向全臺創作者徵求最優秀創意提案,想嘗嘗當島嶼的在地客人滋味嗎?邀請創意豐沛的您一同報名參與! 地處國境之北的東引、擁有大浦古聚落的東莒,為鼓勵年輕藝術家實現夢想,打造藝文空間、推動深度文化觀光路徑。文化部所屬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與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首度攜手合作「藝術游擊」馬祖駐村活動,今(111)年將徵選邀請6位年輕藝術家成為島嶼客人進行藝術在地知識對話。特訂5月17日(二)舉辦徵件說明會,提供計畫重點與專業諮詢,自即日起開始徵件,至6月10日下午5時止,歡迎各領域創作者踴躍參與,爭取當島主的機會!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館長葉于正表示,往年駐村的藝術家-鍾志文、倪苑茹,以自身的專長與在地進行教學互動與手作工作坊,在這一個歷程藝術從中昇華與淬鍊,而文化也得以多元與激盪。藝術家鍾志文,以街舞作基礎,後多以現代舞露出。每天對著東莒的山海進行練功,感受身體與天地的對話,記錄觀察身體的變化也觀察東莒島的一切;倪苑茹說到:「不只是馬祖,更是你我立足的土地,都該好好被對待,得以達到永續經營。」藉由金屬與海廢的再生創作,與大眾一起反思當今的環境問題並重新找回與大自然和平相處之道。 2022「藝術游擊」駐村活動,歡迎滿滿熱忱、有創意、有構想、想馬上報名的創作者,即日起至6月10日(下午5時)止開放徵件。相關辦法請點以下連結「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官網()或掃描QR Code線上報名!如有疑問可洽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推廣輔導組林先生(03-5263176分機201)。

亞洲首展「整個世界就是包浩斯巡迴展」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作品開箱發布會

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辦,德國對外文化關係學院(Institut für Auslandsbeziehungen,簡稱ifa)策劃的「整個世界就是包浩斯」(The Whole World a Bauhaus)世界巡迴展的亞洲首展即將於4月30日在該中心工藝設計館隆重登場。 4月19日舉辦作品線上開箱發布會,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張仁吉主任開箱三件包浩斯的前衛經典創作。第一件作品是編織藝術家艾瑟‧莫格林的作品「威瑪包浩斯校長室的壁毯」這件壁毯當初懸掛在葛羅培斯校長的辦公室,辦公室除了掛毯,桌子、椅子、地毯還有桌燈,全部都是包浩斯工坊自己製作,展現葛羅培斯強調「整體藝術品」概念,也是最早呈現現代古典主義風格的空間。第二件「扶手椅」作品為第三任校長路德維希‧蜜斯范德羅的懸背椅系列經典作品之一,反應當時包浩斯時期的老師和學生都在追求無重力、飛上天空的狀態,採用鋼管、懸背就是包浩斯最為人知的設計與概念。第三件作品也是路德維希‧蜜斯范德羅的建築設計模型「玻璃摩天大樓」,同樣表現當時對輕飄飄感的追求,這件在100年前,使用玻璃和鋼筋水泥當建材應是離經叛道、前衛大膽的設計,雖然當時的設計沒有被採用,仍具啟發及代表性,包浩斯的實驗精神,值得世人學習。 1919年創立於德國的包浩斯,時至今日,已不僅僅是一所藝術學校的名稱,它是存在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一段精彩又短暫的傳奇(1919~1933),在現今的社會中,也成為一種風格美學與生活態度。尤其包浩斯的創辦人華特•葛羅培斯身為建築師,但非常看重「工藝教育」與「工坊制度」,與工藝中心的精神一致。這次展覧在工藝中心的工藝設計館展出,建築造型簡潔俐落與包浩斯理性、簡約、功能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相呼應,尤具意義。 此次展出的作品包含文件、平面與立體作品,主要集中在包浩斯學校的內部活動與人物上,另一部分則是以德國、美國、阿根廷、智利、墨西哥、摩洛哥與俄國的個案研究來呈現包浩斯在全球脈絡下的發展情形。展覽4月30日至7月17日於工藝中心工藝設計館1樓及B1展出,並規劃一系列專題演講及專家導覽活動(詳細場次請洽工藝中心官網),歡迎民眾免費入場參觀。 展覽日期:111年4月30日至7月17日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工藝設計館1樓及B1 開箱發布影片:

泰雅傳統織品研究首次解密,共同建構臺灣工藝基因庫

文化部連續3年補助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與苗栗縣原住民工藝協會及部落織者合作,透過纖維工藝博物館蒐藏進行中部原住民族織物研究。人間國寶尤瑪‧達陸策劃《源初與心創-泰雅傳統織品研究與創新展》,彙集過往3年的研究成果,藉由珍貴的紀錄攝影與文獻,呈現原住民傳統織布工藝復振之路的艱辛過程與理想。 4月16日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張仁吉主任代表文化部出席《源初與心創-泰雅傳統織品研究與創新展》開幕時表示,原住民的創作最接近大地和自然,自然的材料、與人之間的技藝表現,也就是工藝。泰雅族是全臺灣分布最廣泛的族群,部落自然、原生的生活、資源成為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像是平行線紋代表走向祖先福地的彩虹橋、菱形紋代表祖靈的眼睛守護族人和大地。我們了解泰雅族的核心文化有三個面向,第一紋面是認祖歸宗的標誌,第二口簧琴歌舞是歡愉節慶的音樂,第三是衣飾文化,就是今天尤瑪‧達陸和林淑莉兩位老師展覽所呈現深度的泰雅文化意象。 展覽首次將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藏品織紋重新解密,公開分享失傳已久的傳統織布技藝織作過程,更將織作樣片連同織具公開展出。張主任特別感謝尤瑪‧達陸和林淑莉兩位藝師的貢獻,尤瑪‧達陸是文化部授證的人間國寶、林淑莉是文化部授證的「臺灣工藝之家」,兩位耕耘三十年的基因復育,從工具、工序、工法、文化符號等等面向進行研究、解析、轉化和傳承,從傳統的環境、態度、知識與實踐談起,連結到當代社會,以當代的造型表現和議題呈現,表示這是一個相當用心且成功的展覽。 張主任表示,工藝中心這幾年積極建構臺灣工藝的基因庫,希望透過基因記錄把所有工藝家的努力集結成國家共同的文化能量和公共財,期待工藝界大家共同來累積,持續豐厚臺灣的文化量體。

Copyright © 中華民國文化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