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表演

【表演】2022年掌中戲藝術展演

活動展演:2022-07-30~2022-07-30 活動時間:19:00~21:00 文物展─現場展覽傳統木偶。(時間:09:00~17:00) 掌中戲演 出─蔡萬二掌中劇團/白馬風雲傳(時間:19:00~21:00) 劇 情─當今武林分為兩大派門,一邊是正教【東南派】,一邊是魔教【西北派】。 西北派教主乃威鎮大西方掌握變化門,神仙不怕鬼魔愁之恐怖教主,一心野心勃勃想霸佔武林統一天下,處處擾亂世人,使世人過著驚心動魄的生活。 東南派和平救世主名為忍俠白馬生,為了天下和平以及三大任務:「治世、星世 、救世」,以來維護武林萬教與世人的安全,與西北派勢不兩立。 兩派戰火不斷干戈四起......東南派,東南派會帶來了什麼危機…… 救世明燈忍俠白馬生要如何應付這場的殺機了,武林又要開啟什麼的戰火嘞… 活動地點:北區益民一中商圈中庭廣場(一中街150號) 入場方式:免費活動,依疫情規定控管現場容留人數。 展演者名稱:蔡萬二掌中劇團

【展覽】第五屆台北插畫藝術節

第五屆台北插畫藝術節 主題:時尚動物園 Fahion Zoo 2022.12.16 (Fri.) – 12.18 (Sun.) —————————————————————————————————- 2018 年,某國際知名精品服裝品牌於秋冬大秀上,邀請眾模特兒提著人頭,進行一場帶來視覺衝擊 既詭譎又精彩駭人的時尚展演。而這年恰巧為第一屆台北插畫藝術節:台灣在地常態型插畫展會的發源年。 「 不再一昧追求社會認同後,我們便能做真實的自己。」該場大秀鼓勵觀眾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與 風格、自在地做自己。呼應台北插畫藝術節的願景「 讓插畫不再只是插畫。 」台北插畫藝術節每年發掘多元、相異獨特的插畫風格,為創作者設立展演之平台作為團隊致力的目標,今年著重在時尚插畫的主題作為基調。 在 Web3.0 時代,大環境追求著「去中心化」、「降低成本」與「簡化流程」; 而在時尚產業中「快時尚系統」與「皮毛面料」造成的環境傷害,帶來的嚴重衝擊。造就了反方,支持「永續時尚」的大批群眾。 舉行至第五屆,如何永續地發展,又能在初衷不變之下,做出差異化並於求新求變 ? 若衣服為人類的包裝,褪去包裝之後我們剩下的是什麼?或許有天我們可能成為動物的「包裝」? 2022台北插畫藝術節邀請創作者以插畫、藝術創作表現不同的自我風格,追求深層的自我, 藉由「內在驅動力」不斷地省思及追求自我風格,透過插畫藝術在動物園中展現最真實、時尚的自己。 【展覽資訊】 ■ 展覽地點 松菸文創園區_北向製菸工廠 ■ 展覽日期 2022年12月16日 (五) – 12月18日 (日)   ■ 媒體嘉賓 VIP Day 2022年12月16日 (五) 12:00 – 14:00 ■ 大眾展期 2022年12月16日 (五) 14:00 – 20:00 2022年12月17日 (六) 11:00 – 19:00   2022年12月18日 (日) 11:00 – 19:00   ■  進場日期 2022年12月15日 (四) 11:00- 21:00 2022年12月16日 (五) 09:00- 12:00 ■  撤場日期 2022年12月18日 (日) 19:00- 21:00 2022 TIF APPLICATION 報名連結 中文 PDF   2022 TIF APPLICATION ENGLISGH PDF   ■ 報名連結 Registration Link:https://forms.gle/8ukYKFfQBNQYHTwaA 【報名資訊】https://forms.gle/8ukYKFfQBNQYHTwaA ■ 兩階段報名 第一階段|2022.05.09 (一) – 2022.06.01 (三) 第二階段|2022.06.10(五)  – 07.05(二) (*先申請先審核,100名參展者申請額滿後,不再接受申請。) ■ 公佈入選名單 入選名單分兩次公佈|2022.06.10 (五), 2022.07.05(四) (*先申請先審核,100名參展者申請額滿後,不再接受申請。) 1. 主辦單位會個別寄出「入選通知」,請入選者務必以 E-mail 回覆確認 2. 請於指定期限七天內繳交展位費用、參展保證金3,000元,以保留參展名額 3.入選名單將公佈於台北插畫藝術節官方網站及粉絲專頁 www.facebook.com/TIFTAIWAN 2022 TIF APPLICATION 報名連結 中文 PDF   2022 TIF APPLICATION ENGLISGH PDF   ■ 報名連結 Registration Link:https://forms.gle/8ukYKFfQBNQYHTwaA 【聯絡資訊】 ■ 主辦單位: 台北插畫藝術節 ■ 聯絡信箱: 2018tif@gmail.com ■ Facebook: @TIFTAIWAN ■ Instagram: tiftaiwan ■ 官網: http://tif.freedom-men.com ——————————————————— ■ Organizer: Taipei Illustration Fair ■ Contact E-mail: 2018tif@gmail.com ■ Facebook: @TIFTAIWAN ■ Instagram: tiftaiwan ■ Website: http://tif.freedom-men.com ■ 報名連結 Registration Link:https://forms.gle/8ukYKFfQBNQYHTwaA

【展覽】SAMILING的記憶:包梅芳「綻放LAKARAU」、潘泓「傘亮的祝福」雙個展

由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與屏東縣三地門鄉公所合作推出,展出排灣族藝術家Pakedavai Zepule包梅芳、Dabillyan Aliss潘泓,兩代間對於部落記憶的創作,將部落SAMILING的氛圍營造於展覽空間,讓大眾更進一步認識排灣族生活美學! 展期:5月27日至8月2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第一展覽室 導覽摺頁 https://reurl.cc/RrRa9n (歡迎瀏覽下載) SAMILING的記憶​ https://fb.watch/dBm7e9fL5W/ SAMILING,形容排灣族人對於生活與美感追求的極致,承載的是LAKARAU花環真實文化意涵,更嚮往部落花園的再現,也是傳統圖紋本質的尋回。包梅芳「綻放LAKARAU」包括近年的四個繪畫系列,從排灣族生態知識和祖靈傳統下的花環藝術出發,重新檢視這個依舊蓬勃存在於日常儀式中的手藝,如何反應族群續存與再生的意義。潘泓「傘亮的祝福」以雨傘繪畫作品為主,他將排灣族的繁複紋樣,以簡潔的圖案設計彩繪在雨傘上面,彷彿一具具與上天對話的花朵。展場中央裝置Pakedavai家族主圖案「四面八方」,讓觀眾走進展場,就能感受部落氣息。 本次展覽原訂辦理的開幕式考量防疫改採錄影播出,排灣族起煙、鳴槍等祈福儀式仍會完整呈現。屏東縣三地門鄉鄉長車牧勒薩以.拉勒格安推崇包梅芳老師對於LAKARAU花環文化的復育與傳承,以及潘泓將排灣族圖紋的再創新。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館長黃瓊瑩表示,美麗的花環Lakarau,是排灣族人配合部落傳統節慶與祭典最常看見的配戴頭飾,這就是原民部落的生活智慧與美學,包梅芳老師除了復育花卉植物外,也透過畫作,描繪各種花環被製作與使用的情境,希望更多人了解部落花園,感受花草植物生長背後那份祝福與美麗,也希望走出部落,與更多人分享。 指導單位:文化部、原住民族委員會、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 執行單位:屏東縣三地門鄉原住民文化館 策展人:潘洵 策展顧問:徐文瑞 協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展覽】「舊城所在 MIRAITIOWA」鄭宜庭創作個展

新思惟人文空間自創立以來一直以提供高雄市民優質的藝文內容為宗旨,除了定期在主展場展出外,也藉關係企業帕莎蒂娜義大利屋餐廳的空間為子展場,提供藝術新秀們一個展示作品的舞台。新思惟人文空間此次邀請藝術家鄭宜庭於2022年6月14日推出「舊城所在 Miraitiowa」鄭宜庭創作個展。 鄭宜庭,現就讀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博士班。高雄土生土長的鄭宜庭,在研究所個人創作上,用成長的所在地作為研究創作的延伸脈絡 來描繪故鄉的主題 靈感來自於一場焦躁的滂沱大雨、一瞬林間靜謐的湖光反射的光影之中,仍是呈現「之間」的本質,是場光影 過渡的切面;追求的是瞬間,既非歷史也非永恆。城市與天氣剎那變化光景在迅雷不及掩耳的傾盆大雨中,留下濕漉影像成為豐富的創作資源 抱持成為一名都市行動記錄家的態度,發展獨特的人文日常創作表現與理念。 這次「舊城所在 Miraitiowa」將展出雨天創作系列與山林創作系列等多件作品,鄭宜庭藉由油畫肌理技法和堆疊筆觸,於畫面增添光影層次與律動感,運用流暢滴流方式帶動整體色彩的韻律,淋漓盡致的效果為畫面帶進寂靜感受及樹林間的幽謐氛圍。「舊城所在 Miraitiowa」鄭宜庭創作個展展至2022年8月14日,誠摯邀請有興趣的民眾蒞臨展場感受藝術家鄭宜庭精彩暨純熟的創作表現。

【表演】「2022臺中市逍遙音樂町-新好南區 喜樂常在」音樂會

2022臺中市逍遙音樂町6/11起開跑囉! 誠摯邀請熱愛音樂藝文的朋友共襄盛舉! 「2022臺中市逍遙音樂町」系列活動於6月至8月由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委辦臺中市各區公所,並在臺中市各區公共空間辦理音樂會,藉以發掘在地表演藝術資源,提升各區藝術動能及生活品質,培養各區居民文化素養及藝文參與人口。 誠摯邀請熱愛藝文活動的朋友,不要錯過今年豐富多元的逍遙音樂町系列活動喔! 因應疫情變化,最新活動日期及資訊請至文化局官網查詢或洽各區公所人文課 詳細活動日期請詳附件:2022臺中市逍遙音樂町場次表

【展覽】鏡像世界: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

1980年代是臺灣在政治現實、社會文化與藝文創製變化劇烈的年代,藝術家們透過其創作實踐,在百家爭鳴的藝壇中,以多元的創作形式與視覺語藝,再現臺灣文化的身份認同、在地性,以及變遷中的話語權。 1980至1990年代,臺灣攝影藝術的發展更展現出其專業性,少數的攝影藝術家與學有專業的人士,透過多元的視野,展現出對傳統的回應、對當代性的關切,以及對前衛語彙的實驗。1990年代後,數位科技的快速成長使得影像創作的門檻相對降低,攝影影像也從靜態圖像的創作,延伸出立體造型的裝置,影像創作更邁向了空間性、動態性與虛擬性。 「鏡像・映像: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以1980年代後的臺灣影像創作脈絡為軸,橫跨至當前影像藝術的新實踐策略。此一大跨距的時間軸主要是期盼透過歷時性的時間軸序列,描繪出當代影像藝術的生成與轉變。 從1970年代末期跨入1980年代,前輩藝術家們紛紛彰顯出自身獨特的影像風格。將歷史脈絡中各創作者的影像獨特性重新命題,並將歷史發展脈絡轉化為主題類型,「鏡像・映像: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以「景觀」為命題,重新轉譯80年代後的當代臺灣影像藝術創作者們的視覺敘事,景觀可以是自然的(natural-scape)、文化的(cultural-scape)、社會的(socio-scape)、更可以是身體的(body-scape)。本展透過時間軸中的歷史跨度,以影像的創造(鏡頭)與呈現(視覺),彰顯多元層次的當代影像藝術底蘊。本展更進一步將展區主題區分為「鏡像世界」與「映像人間」兩大子題。

【展覽】揭幕:尋探立陶宛攝影中的認同

2022/04/09 〜 07/03 國立臺灣美術館 102展覽室 2022/09/08 〜 11/13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201-203展覽室 ================================================================================= 揭幕:尋探立陶宛攝影中的認同 策展人: 烏格涅.瑪麗亞.馬考史凱德 協同策展人: 尤斯蒂娜.奧古斯地德 「揭幕」一展耙梳時光洗練下,立陶宛攝影中身分認同的發展與探尋。歷史脈絡在此極為重要——重大歷史事件和國家政治不僅影響藝術創作及傳播,亦影響個人間的互動。本展覽的策畫角度並未試圖規避論述上的矛盾,而旨在擴大作品間的多方對話,使意想不到,卻有說服力的聯想得以浮現。本展覽由三個部分組成,依時序及主題排列為:「認同即現實」、「認同即物件」和「認同即概念」。 第一部分「認同即現實」,呈現了立陶宛攝影自1950年代起逐漸成形的開端。1944年,立陶宛被蘇聯占領。佔領政權積極推行蘇維埃化的政策、經濟和國內改革(國營化、集體農業),並限制傳統、信仰及創作自由。這是一段持續到1990年、極其艱困的佔領時期,也是立陶宛攝影逐漸發展成形的時期。1950至1960 年代,也就是所謂的「解凍」時期,在赫魯雪夫 (Nikita Khrushchev) 的統治之下,政府對藝術創作的意識形態限制逐漸放鬆,攝影開始被視為一項獨立的藝術創作領域。 脫離蘇聯時代陰鬱、貧困的日常生活,這時期的攝影家創造了表述人文思想的視覺隱喻,而只有最勇敢的人士才膽敢捕捉未經修飾的社會現實。因此,攝影既是支持意識形態的工具,亦是對抗意識形態的手段。藝術家不斷地在審查制度的限制和自我表達的需求之間遊走。 展覽的第二部分「認同即物件」,探討立陶宛歷史與文化的轉變。在大規模抗議和政治改革運動此起彼落之下,自蘇聯佔領以來,「立陶宛做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概念首度被公開表達了出來。這樣的論述在1990年3月11日成為現實──立陶宛共和國最高議會簽署了《立陶宛獨立法案》,標誌著立陶宛迎向自由的開始。1980年代初期在立陶宛藝術領域嶄露頭角的一代攝影家見證了這樣的政治轉變。他們在作品中突顯了蘇聯時期的疲憊及徒勞,巧妙地藉由日常物件探討這些主題。同時,與上述相異、更大膽的創作理念開始滲透到攝影之中,透過對新興主題的探索和創新的攝影語彙萌芽發展。 第三部分「認同即概念」展出二十一世紀的攝影作品。截然不同的政治環境以及出國旅遊、受教育的機會持續增加,使得創作的自由和多元性得以破繭而出。此時期嶄露頭角的藝術家作品幾乎無法一言以蔽之——當代立陶宛攝影面向多元且層次繁複。藝術家從不同角度研究社會,以強調身分認同富有疑問的本質,並從基礎「撼動」我們世界觀,鼓勵觀者思考不尋常、甚至尷尬的議題,質疑既定的態度,並找到作品所探討的問題之多重答案。 「揭幕」展示了立陶宛國家美術館豐富且不斷增加的館藏,並輔以藝術家出借的私人收藏。本次展覽雖然在結構上依循時間順序,但其目的並非要有系統地如實再現該國的攝影歷史,而是為了傳達出藝術家從過去至今使用的媒介和聲音之多元。這些藝術家對於認同(國家、群體、個人層面)的概念形成有顯著貢獻,並為認同提供了未來的發展路徑。 藝術家 Artists| Akvilė Anglickaitė亞克維立.安格立凱德 Violeta Bubelytė維奧列塔‧布比立蒂 Alfonsas Budvytis亞封薩斯‧布德維蒂斯 Dovilė Dagienė多維立.達吉恩尼 Laura Garbštienė勞拉‧加布施蒂恩 Romas Juškelis羅馬斯‧尤斯克利斯 Tadas Kazakevičiu塔達斯·卡扎克維丘斯 Geistė Marija Kinčinaitytė捷斯特.瑪莉亞‧欽辛奈迪特 Algimantas Kunčius亞吉曼塔斯.昆丘斯 Vitas Luckus維塔斯.呂克斯 Aleksandras Macijauskas亞歷山德拉斯‧馬西豪斯卡斯 Romualdas Požerskis羅穆豪達斯‧波澤斯基斯 Romualdas Rakauskas羅穆豪達斯‧拉考斯卡斯 Vaclovas Straukas瓦克勞瓦斯‧史卓卡斯 Antanas Sutkus安塔納斯‧蘇庫斯 Algirdas Šeškus亞爾吉達斯‧赦斯庫斯 Virgilijus Šonta維吉留斯‧尚塔 Remigijus Treigys雷米吉尤斯‧特雷吉斯 Gintautas Trimakas吉恩陶塔斯‧特里馬卡斯 Rimaldas Vikšraitis瑞莫達斯.維克史雷蒂斯 Gintaras Zinkevičius金塔拉斯‧津克維丘斯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主辦單位 : 立陶宛國家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協辦單位: 外交部 合作夥伴: 立陶宛文化協會

【展覽】島嶼溯遊-『台灣計劃』三十年回顧展

島嶼溯遊-『台灣計劃』三十年回顧展 2022年3月26日至2022年6月26日 展覽場地:本館103-107展覽室、美術街 策展人:賴明珠 參展藝術家:陳水財、倪再沁、李俊賢、蘇志徹 ================================================================================================== 展覽介紹: 1980年代晚期,是南台灣現代藝術運動蓬勃興起的年代。1991年6月「台灣計劃」由成立才四年的「高雄市現代畫學會」三位成員:陳水財、倪再沁及李俊賢共同策劃推動,隔年又加入新力軍蘇志徹。「台灣計劃」在10年之內,共進行13場參與式的行動藝術展。四位藝術家透過主體(藝術家)與他者(地方)的不斷對話,以及互為主體的交流體驗,以踐履式的藝術行動,完成12個陌生的城鎮、鄉村、離島、都市等不同地域的歷史脈絡與斯土斯民生活特質的體驗之旅,形構出台灣文化的一體意象。島嶼溯遊同時也是他們自我回歸與自我追尋的旅程,四位結伴/孤獨的旅行者,在可見、真實的「地方」世界中,身為外來「客體」,不得不反思自我與他者,誰才是真正的主體?在疑惑的旅途中,他們打開一扇雙向的門,發現「兩個存有者」,並「喚醒一個雙向的夢」。在對話、交流、溝通的過程中,他們以慣習(低限、抽象、新表現、超現實主義等)或實驗性視覺語彙,連結感知的地方,並串連出世紀末台灣意象。 在創作「台灣計劃」期間,四位藝術家本身的創作也仍持續著。他們在前後三十年的創作,與「台灣計劃」之間,實際上維持著雙向的開啟與溝通。每位藝術家獨特的風格形式與理念,每次也會浸潤、映射在「台灣計劃」的作品中;而隨著「台灣計劃」的實踐與新意念的激發,他們的創作同時也跟著整體時空的推演而轉進,產生互為參照、相互迴盪的軌跡。四位藝術家即是在「邊緣意識」、「土地方言」、「主體真理」和「多元對話」四個共享的藝術觀念的激盪與擴延下,以各自獨特的主體思維與風格,完成「殊相」與「共相」並存的視覺藝術創作。

【展覽】覆寫真實:臺灣當代攝影中的檔案與認同

2022/04/09 〜 07/03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展覽室 2022/09/29 〜 12/04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301-303、305展覽室 ================================================================================= 覆寫真實: 臺灣當代攝影中的檔案與認同 策展人:賴駿杰 參展藝術家:吳天章、李立中、杜韻飛、周慶輝、姚瑞中+失落社會檔案室+羅秀芝、張美陵、梅丁衍、陳界仁、陳順築、陳敬寶、黃子明、楊登棋、楊順發、鄭亭亭、藍仲軒 展覽介紹 臺灣當代藝術在1990年代達到一波認同議題的高峰,許多藝術家紛紛以本土語彙重新探討歷史與認同,也因各種自由的、現代的觀念與資訊引入,對於所謂認同的理解也重新獲得解放,不再拘泥於民族國家的前現代認同,而有更多關心性別的、土地的、家庭的,與自我認同等討論面向的作品出現。認同,在臺灣當前的當代藝術實踐中,實際上被掩藏在更為聚焦且具體的創作方法論中,例如歷史改造(歷史與政治認同)、家庭相簿(家族認同)與LGBT(性別認同)等,乃至於即便是普遍被認為走在前沿的科技、數位與網路藝術中,那人機一體的未來賽博格,或近期相當熱門的元宇宙與NFT等議題,莫不觸及所謂認同議題。而這一切(如果不是全部的話)皆與「檔案(與其生成技術)」有關。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在《檔案熱》(Archive Fever,1995)中從字源學的脈絡切入,認為「檔案」本身具有雙重矛盾與其兩面性:即「起始(commencement)」與「命令(commandment)」,直指檔案、時間與治理之間不可分割的原生關係。然而,這裡的起始也有兩層意義,它首先指的是檔案對於過去即緣起的記錄,但它另一方面也指的是在成為檔案之當下才起始之真正的「解放」——思想的與記憶的。也正是其與時間/歷史之間的關係,以及其所保存或建構的「真實」,檔案成為「認同」所賴以定錨的重要關鍵。作為一同樣複雜多義的辭,認同(identity)也與「真實」息息相關,對於什麼是真實、可信任者之追索過程,就是所謂認同。本展所邀請之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們,更以攝影與延伸技術重新「檔案化」他/她們所理解的「現時/現實」,呈現出彼此相異的認同線索。將本展幾個重點思考串連起來的關鍵即為「時間」 作為與立陶宛國家美術館所策劃的「揭幕:尋探立陶宛攝影中的認同」之對話展,本展並不意以編年或時序作為展覽呈現的軸線,相反地,本展將緊扣「認同」之為共同的核心命題(同時也是兩國面臨的相似困境),集結「檔案之為方法」、「反檔案」、「再檔案」,與「檔案的歷史編纂學」等創作方法與意識的攝影藝術作品,展開不同面向的認同追索。如果紀實攝影為的是揭露(uncover)真實,那檔案導向就像是以「覆蓋(cover)」作為方法來重新書寫真實;覆蓋,一方面所欲表達的是如同檔案機制一般,將事物歸檔、命名(也同時指認,identify)與保存(protect),另一方面,藝術家們又再次地以其藝術實踐來報導(covering)這些被掩蓋的事物。於此同時,「認同」也像是披覆上層層面紗般,多重,且總是逃逸的「真實」。

【展覽】「Metabody in Kinesphere 動勢身形」

「Metabody in Kinesphere / 動勢身形」 2022.04.16-2022.06.26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203-205展覽室 ================================================================= 策展人:黃盟欽   參展藝術家: Candas Sisman(土耳其) Melina Hennicker + Michael Schmidt+ Andreas Woller(德國) Hennicker-Schmidt(德國) Anna Orlikowska(波蘭) Luca Bonaccorsi(義大利) XCEPT(香港) 安娜琪舞蹈劇場X當若科技藝術(臺灣) 林月霞(臺灣) 曾鈺涓(臺灣) 鄭先喻(臺灣) 張碩尹(臺灣) 陶亞倫(臺灣) =================================================================== 「Metabody in Kinesphere 動勢身形」由科技媒介切入探討媒體藝術發展趨勢與技術表現形式,作為身體/物質、機器/技術、環境/時代所呈現的跨領域創作思維。在如此的創新氛圍與動能覺察之中,藝術家透過科技介面思索視覺知覺與身體感知,轉譯成為多層次的語境符碼,無形中將身體幻化成多重樣貌,超越身體肉身下的潛能意志。隨著科技發展持續建構亦或重新定義,經由此趨勢觀察下,當代藝術創作過程技術融合數位媒介與科技創造,展現出多樣性的虛實整合效果,藉由通訊網路、AI 人工智能、數據運算與媒介傳輸,融合科技軟硬體裝置設備發揮效應,不但超越傳統構成的先驗排序,如此的媒介效應下是否可被視為身體與科技介面間的相互介入行為模式?亦或在身體與作品的互動過程,能否啟動彼此心智間的共感意識,理解當代藝術家所欲傳達的創作意圖?     本展覽以媒體技術融入科技參與,延展出數位時代的虛實界限與展示構思,企圖推進觀眾的互動鏈結,展覽觀念用以對應科技性與身體感知的鏈結面向,擴充呈現以下主軸: 一、媒體藝術融入身體感知作為多種寄存現象,透過時間、空間與影像科技間的轉譯,指涉出數位身體在其所處境中的感知迴路。 二、透過程式設計演算、數據運算與AI人工智能的層次堆疊,揭示觀者思考數位操控所呈現的情境關係與不斷變異的成像內容。 三、藉由空間佈局與作品導引讓觀者產生感知位移,促使動勢身形( Metabody )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探索虛擬沉浸式的超越經驗。 展覽場域規劃提出動勢周圍 ( Kinesphere )的空間轉動式概念,透過人體動律擴充思考數位化潮流與科技複合技術,將參展作品作為敘事導引線索,促使觀者改變身體慣性,反思身體意識在數位潮流的游離作用,包括時序抽離、虛擬偽裝、感官交迭等,身體感知作為現實與觀念對立的測定過程。本展覽集結共十一組國內外藝術家作品,探討科技數位時代中的動勢身形呈現,如何滲透物質化的身體經驗感知,並且織造屬於當代數位化的核心議題,指向不斷變異下的合成身體。展覽動線與配置規畫《身體穿越:沉浸式作為互動感知體驗》、《身體位移:從網絡運算到資料庫模式》、《身體轉塑:超越自身與經驗身份特性》三項子題,作為貫穿呼應且交互影響下的動勢周圍。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特別感謝: 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

Copyright © 中華民國文化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