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表演

【展覽】WOKY 品牌特展 - WB 虛實有度

本次WOKY品牌特展以攝影中的「白平衡」White Balance為題,白平衡是攝影中白色校正的功能,在各種環境光底下,以白色做為基準,平衡色溫,使圖像能呈現真實色彩。 本次特展特創造留白的通透空間,傳達「極致兩端中的平衡」意象與呈現白色強大的包容力,同時透過新一季紐約攝影師色彩鮮明的品牌形象照,展現「接納、包容、宏觀」多元的品牌核心思想。 2022/02/16(三)~2022/4/12(二),WOKY在華山玻璃屋推出期間限定展覽, 邀請大家共同體驗「沃式美學」,展覽期間我們將推出各式主題活動,相關訊息請大家持續關注「WOKY沃廚」粉絲頁。 (1)期間限定 | 客製化文字雷射雕刻服務 化一切繁瑣為簡單,讓每個珍貴時光更有溫度。 最暖心的客製服務與最專業雷射雕刻技術 客製專屬於你/妳,獨一無二的保溫杯。 2022年02月26日-02月28日/2022年04月02日-04月05日, 只要於特展購買任一真瓷單品,能於連假期間,以優惠價加購雷雕服務。 (2)期間限定 | 台灣新銳設計師特展 邀請多位台灣新銳設計師共同展出與創作, 展現豐沛的創作能量之外,也帶來充滿生活情感連結的元素, 為「設計生活」注入觸動人心的溫度及記憶。 活動詳情與相關訊息請關注「WOKY沃廚」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WOKYCollection

【展覽】《the SPIRAL轉不轉──循環設計展》

越在地越國際,越轉動越循環,「the SPIRAL轉不轉──循環設計展」展現台灣循環設計力! 台灣設計研究院2022首檔展覽《the SPIRAL轉不轉──循環設計展》,是歷年來展期最長、循環設計案例及展品最多,國內近百家廠商共襄盛舉,更與國際代表合作帶領日本、泰國、丹麥、德國及搖籃到搖籃平台認證廠商一同交流,同時帶給各領域產業有交流媒合的可能性,在生活上每一個消費的選擇都是轉不轉驅動的可能,展場中提供參觀民眾循環生活物件的多元消費選擇,更能透過支持循環設計提升心靈上滿足的美好可能。 #循環設計讓國際看見台灣精彩的循環設計力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01、02、03展區 展覽期間:2022.03.15-07.03  (週二至週日,09:30 ~ 17:30) 主辦單位:經濟部工業局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ureau,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執行單位:台灣設計研究院 (Taiw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策劃單位: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 (CHU-Studio) 國際夥伴:  泰國創意經濟局(Creative Economy Agency, Thailand) 創意丹麥(Creative Denmark) 搖籃到搖籃- 德商搖籃到搖籃設計顧問公司 ( Cradle to Cradle (EPEA Taiwan)) 丹麥影響力設計中心(Impact Design Hub Denmark) 丹麥商務辦事處(The Trade Council of Denmark) 日本 Nihonbashi Gururi  日本 i-Kasa  日本 BRING 特別感謝: 彩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olorsky Technology Co., Ltd) 洛陽紙櫃(The Young Square) 鳳嬌催化室(Fenko Catalysis Chamber) 天天防護口罩(Everyday Mask)

【展覽】設計幕後 Design: Behind the Scenes

所謂設計只是設計師的靈光一現?一件作品的誕生,可能跟你想像的不太一樣! CRE8奎艾特是由比利時設計師Kris Verstockt所領軍的設計團隊,這次要透過「設計幕後」展覽,帶你一起解構設計,直擊設計師的設計現場。 所謂設計只是設計師的靈光一現?一件作品的誕生,可能跟你想像的不太一樣! CRE8奎艾特是由比利時設計師Kris Verstockt所領軍的設計團隊,已經連續兩年被德國iF Design列為世界前50大設計公司,這次透過「設計幕後」展覽,我們要帶你直擊設計師的設計現場,究竟要如何挑戰現狀、突破框架而創新?又要如何在兼顧美學的前提下,導入功能性與人因工學,來創造更美好的體驗? 就讓CRE8帶你一起解構設計,還原這個從無到有,把理想轉化為具體的過程,深入設計師的創作宇宙。 展演資訊| 展演時間: 2022.3.7 (一) - 2022.3.26 (六) 10:00-17:00週日休展 展演地點: iF台北設計沙龍 松山文創園區 南向製菸工廠2樓  票務資訊:免費入場 注意事項:可拍照,禁止攜帶寵物 客服資訊:02-8797-5000, 週一到週五 (10:00-12:00 | 13:00-17:00)

【展覽】舊情綿綿-臺灣居家生活家具的故事特展

傳統建築是地域文化的載體之一,而居家生活家具則是族群生活文化具體的印證。臺灣建築與居家生活文化,從明清時期、日治時期迄今,存在著不同風格,可細觀其差異。綜觀臺灣居家歷史,早期臺灣在居家生活家具的細膩工藝表現,承襲了明清時代的風格與技法,從福建、廣東一帶移民來臺的住民與往返兩岸貿易的商賈亦會將中國當地的匠師及工藝技術帶來臺灣,加上臺灣本島工藝資源豐富,成就臺灣傳統家具的多元性,雖以閩南風格為基調,但工法、裝飾技藝上仍有些許的差異性。 過往臺灣社會階級較為明顯,因著不同社會地位、經濟條件、行業別或官職等影響著住宅建築樣式與室內家具形式,在精緻傳統家具中最大的特色除了有細木作工藝技法外,色彩的配置、材質運用與裝飾圖像都具有吉祥寓意,為先民給予代代子孫的深切祝福。 本展覽「舊情綿綿—臺灣居家生活家具的故事」藉古意家具描繪臺灣早期居家生活樣貌,歡迎您前來欣賞古意精緻生活工藝,探索體悟先民生活智慧。 【專題講座資訊】 3/18(五)下午1:00-2:50寺廟就是一座工藝博物館/工藝中心 張仁吉 主任 3/18(五)下午3:00-4:50木雕的藝術表現/人間國寶 陳啟村 老師 3/19(六)上午9:30-11:30臺灣建築彩繪的真工夫/彩繪大師 李奕興 老師 3/19(六)下午1:30-3:30關於文物修復二三事/修復技術保存者 張春能 老師 【免費體驗活動資訊】 4/2(六)上午10:00-12:00竹童玩 4/2(六)下午2:00-4:00紙藝 4/3(日)上午10:00-12:00紙藝 4/3(日)下午2:00-4:00草編童玩 4/4(一)上午10:00-12:00竹童玩 4/4(一)下午2:00-4:00草編童玩 展覽名稱: 舊情綿綿-臺灣居家生活家具的故事特展 展覽日期:2022年3月12日~2022年5月22日 展覽時間:每週二至週日 09:00-17:00(週一休館,國定假日除外)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地方工藝館一樓(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展覽】逍 × 遙 × 遊 - 當代工藝合創展

「在我們一生當中,平凡無奇的日子裡,總有一些特殊的時刻。在那些時刻,我們似乎有了非比尋常的發現,也感受到無以倫比的幸福,並領悟到無上甚深的智慧。要是我們能藉由某種記號,召喚出自己心中的這般願景,那該有多好!藝術,就是在這種期望下誕生的。藝術,引導我們向未知的世界前進,也指點我們朝更偉大的知識追尋…」,美國藝術家暨藝術教育家羅伯特‧亨萊(Robert Henri, 1865-1929)在其著名的藝術啟蒙經典《藝術精神》(The Art Spirit)一書中倡導藝術與生活密切相關,也跟每個人都有關。他認為藝術讓人邁向平衡與秩序,判斷相對價值,了解成長法則,檢視經濟生活,這一切都是值得人們探究的美好事物。 「工藝」則是兼具藝術精神本質與實踐的體現。從因應生存的生活需求出發,演進至現代具有美學哲思的藝術自我實現,更走向當代強化公共意識及利他的社會價值,完整呼應羅伯特‧亨萊對藝術精神的倡議。又隨著時代推進與社會環境變遷,工藝從就地取材的便利轉向對自然、循環與永續觀念的奉行;後疫情時代(Post Pandemic Era)顛覆國家治理、經濟運行和社會交往的方式,革新固有認知,促使對未來生活的想像,反思工藝的價值與新機;知識經濟崛起,有形的利潤轉化成強調無形的社會價值和競爭力,工藝不再只是製造產品和提供服務,而是深化意義、建立關係以及藉以拓展新的經濟模式(例如智慧財產權授權、數位科技創新應用…),尤其是「創造經驗」,即是宣告工藝「體驗時代」(the Age of Access)來臨。因應種種社會趨勢,工藝越趨開放的適變能力,透過跨界、複合、無框架等合作模式,嘗試各種可能,除了拓展觀者的新視野,更誘發大眾對未來工藝的想像與生活關係的思辨。 〈逍×遙×遊–當代工藝合創展〉即是工藝以當代之姿回應社會趨勢的新創實驗。「合創」源於「跨域」(Crossover)概念,即是合作創新,資源共享。但並非僅是雙邊領域的交流,而是多邊領域(例如跨族群、跨技術、跨材料、跨地域、跨文化、跨世代、跨時間、跨國際、跨產業…)的交會,所探討的不是物件本身的結果,而是物件產出過程中的激盪、融合、辯證及衝突…等,去中心化的多元觀點,經由知識交換與共學,逐步累積及形塑各自獨有的生命經驗及新創靈感,過程也是工藝合創的目的。 展覽以「逍」、「遙」、「遊」為命題,分別表示「時間」、「空間」及「速度」三個維度。第一個維度「逍–時間」即是創作者感知「時間」的議題和情感,透過梳理再以工藝創作傳達新意。例如作品《集體記憶》,紅磚是臺灣傳統建築文化的象徵,磚塊交錯疊砌除了結構考量也形成獨特的視覺意象。該系列作品將過去深具集體記憶及情感的文化意象、材質及技法於當代以石雕打磨技法轉化再現,亦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創作紀錄寫照。第二個維度「遙–空間」即是創作者探討「空間」形成的意義和所在的對話。例如作品《夜間飛行》,是經常飛行世界各地的創作者看到工藝黑漆撒金粉末的表現,如同夜間飛行中看到每個城市獨特的閃閃光點,以機械錶的錶盤顯示世界各地不同城市的光景,每一個都是獨特且唯一的存在,將自身所處空間的美好經驗,藉由工藝材質、技法表現結合機械科技的載體相互幫襯,充滿驚喜。第三個維度「遊–速度」即是關注生活的節奏、生命進程的積累。同時亦是工藝創作「頂真」的態度表徵,注重步驟、工序及細節,講究慢工出細活的精神。例如作品《飄》即是表現走進竹林的感官的經驗,也是一種慢活的心靈狀態。藉由一片片手工取彎竹片的流暢線條,逐一疊加構築成如風輕飄的路徑,經由坐臥的行為產生磨擦,有如竹子被吹得聲聲大作,融合聽覺、視覺和觸覺多元的感知,傳遞風的流動。 工藝在「逍–時間」、「遙–空間」及「遊–速度」三個維度中各自展開,也互為碰撞、融合,產生工藝能量的激盪、匯聚與再生,形構成三維的文化量體,透過自由、多元的跨域合創,當代工藝逐步且持續豐厚生活的文化內容。本次展覽以「逍」、「遙」、「遊」為名,強調創作者在合創過程中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作品不僅是視覺所見,更是內心深層的感受。恰與莊子美學思想《逍遙遊》中所追求的「自由觀」契合,莊子認為萬物自有時空格局,想要獲得自由,要學會換位思考,衝破固有的認知和格局,不受任何時空限制以獲得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打破唯物的制約思惟,當代工藝藉由合創過程挖掘生命經驗的感動、提升知識量能、強化與當代議題辯證的思惟、發現差異中的創意靈感,從中發揮工藝的價值、美學精神與社會實踐力。當代工藝合創的「物件」不只是個人情感的傳遞介面,更是人們思緒的延伸、具有靈魂氣息的媒介,猶如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作品,在造型的描繪上是寫實的,但不具合理性也不現實,猶如夢境所見,表現縈繞腦際的潛意識活動,實驗性的過程將是未來工藝新創不可缺的催化劑(Catalyst)。 展覽日期|3月3日起至6月5日(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週六延長開放至21:00) 展覽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1號) 展覽網站|https://artogo.tw/exhibition/crossovercrafts

【展覽】逆向堆疊:模型和他們的影子Walking through the shadows

關於展覽| 「如果她會說話,她可能會訴說關於空氣和水最奇特的故事。無論她這般通透的感官能力是恩賜或是折磨,她對明顯現實的認知,肯定遠不及對隱而未見的」。 ——小泉八雲(Lafcadio Hearn),《嗚嚎》 百年前小泉八雲抵達東方,收錄這塊土地上的鄉野奇譚,以《嗚嚎》[1]一文記述無端的犬鳴和它引發的不安。它關乎的是超越人類知覺的存在——儘管從來都缺乏證據,我們仍然相信、並全力擴張感知,試圖揣測來自幽冥的信號。訴諸於泛靈觀獨特的感性進行解讀,靈/影之中凝縮著記憶的樣態,伴隨著虛幻和重複,在時間中繁生、折疊,也將覺察意識的線索留給不完全沈睡的做夢者。 「逆向堆疊:模型和他們的影子」便是試圖將對記憶的關注,擴及至非人的主體,在現實世界的裂口,堆疊覺察的瞬間。展覽邀請四組藝術家陳顗竹、林怡君、走路草農/藝團、吳聯吟分別呈現各自的客觀記憶、主觀紀錄,包含機器與身體、勞作地景與即興、植物和歷史的想像,以及技術的記憶。 四組殊異的「記憶檔案」涉及的是記憶的偶然性內在、普遍的過去、以及關於時間錯亂和行為的形式,它們指向對記憶的虛假辨識,正如保羅‧維爾諾對似曾相識現象的解讀,「它意味著記憶的權限和統治之不受限制的延伸」。[2]製造與之相似的感知經驗,旨在喚醒對「現在的記憶」和其辨識方法,由此向記憶的潛能時空投擲一顆檸檬,彈射出廣闊的想像區間,進而提示逃離現代邏輯所建構的模型(diorama)的線索。 [1]小泉八雲,「鳴嚎」,《幽冥日本:日本陰翳之美與哲思》,新北市八旗文化出版,2016,頁166。 [2]保羅‧維爾諾,「『似曾經歷』現象和歷史的終結」,《禹步讀本》,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頁399-427。 參展藝術家| 陳顗竹 Chen Yi-Zhu 林怡君 Lin Yi-Chun 走路草農/藝團Walking Grass Agriculture 吳聯吟Wu Lien-Yin 策展| 黃韶安 Huang Shaoan 參觀資訊| 展覽日期:2022/01/07~2022/03/06 展場1: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Young Show Space|09-17時,週一休館|臺南市中西區中華西路二段34號 展場2: 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預約參觀,tvaa.taiwan@gmail.com,0972189295|臺南市南區三和街14號 主辦單位: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 協辦單位: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平面設計:邱虹潔

【展覽】2022台灣燈會X高雄春天藝術節-船愛

你看見一隻鯨魚倘佯在大海裡了嗎? 還是看見了臺灣被溫暖的海潮給包圍著? 臺灣被稱作「鯤島」,也就是「鯨魚之島」 古代神話裡「鯤」指的是一種海中大魚 如果乘著船從遠方望向臺灣 就像是一隻巨大的鯨魚悠遊在海面上 荷蘭時期,臺灣也曾有一個古老名字叫「海翁窟」 乘著船上了岸 海岸波光照映著這座島嶼如此美麗 而這座叫做「臺灣」的島 承載了數百年來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因此相傳著:如果能見上彩色鯨魚 未來一整年將會幸福滿滿! 於今,台灣燈會回到高雄 闊別二十年,想讓你看見不一樣的光之色彩 期待為這座城市、為台灣燈會,再留精彩光—影 《船愛》的創新概念就此誕生〜 《船愛》透過虛實的光影之間,帶你回看百年臺灣 《船愛》打破傳統窠臼的空間,在海、在陸、在天空中,迎望未來 透過首波主視覺的傳遞 讓你感受到,如同大海般壯闊的燈戲 故事開端,從「海」、從「船」說起… 什麼不是海造成的?什麼不是船帶來的? 這島嶼的故事,讓我們慢慢說給你聽〜《船愛》 #但世上真的有彩色鯨魚嗎? #或許跟著劇中人物的腳步,我們也能看見彩色鯨魚的到來! 【2022台灣燈會X高雄春天藝術節】 主燈劇點亮時間:2022.2.18~20(週五~週日) 每晚19:00 地點:衛武營戶外劇場 (免費入場) 指導單位 :高雄市政府 主辦單位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高雄市政府觀光局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財團法人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 協辦單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高雄市左派舞蹈協會 ● 更多資訊請上 ⊙高雄春天藝術節官網:https://ksaf.khcc.gov.tw/

【展覽】跨‧交‧通:從「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到「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所在建築,為1937年落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本建築由日本建築師渡邊節設計,為第二次世界大戰(1937-1945)期間臺灣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建築。在設計風格上,本建築呼應當時日本「復興亞洲」政策,為和洋混合風格的「興亞式」建築,其特徵為現代簡潔屋身、日本趣味裝飾及東方樣式屋頂塔樓。二戰後,「臺灣航業公司」和「臺灣省公路局」(「交通部公路總局」前身)均曾設址於此,本建築因此參與並見證了臺灣建築史及交通史的發展。 2014年5月,臺北市文化局指定本建築「原1937年興建建築1~3層樓及地下室全部」為市定古蹟;同年7月,文化部指定本古蹟修復再利用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先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辦理古蹟修復,續由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進行室內裝修規劃,現由國立臺灣美術館負責維運管理,使本建築成為臺灣攝影與影像藝術之美學呈現、歷史研究、資產保存及國際開拓的重要據點。 本展以「跨.交.通」為名,反映本建築因使用單位更迭所承載的歷史記憶,以及其在空間利用功能幾度轉變間,仍持續扮演的「跨域、交流、溝通」的關鍵角色。在大阪商船時期,本建築是執掌臺灣近海航運客貨流通牛耳的商辦大樓;於臺航公司、公路局使用期間,它是推動臺灣航運發展、見證重大公路工程及早期客運網絡擘劃的公務行政中心。古蹟修復後不僅重現建築的歷史風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的進駐,亦使其轉型為致力推動臺灣攝影及影像藝術傳承、發展、溝通、跨域及跨國交流的類美術館空間,賦予了古蹟以富含人文價值的新生命。本展透過文獻、照片、建築遺構及歷史文物,介紹本古蹟自「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臺航大樓」、「公路大樓」至「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80餘年來的建築生命史,回顧其所走過的歲月足跡及修復再利用歷程。

【展覽】TSFF台灣永續影展|與永續的距離:逃不了的移人

【TSFF台灣永續影展|與永續的距離1️⃣2️⃣:逃不了的移人】 喜氣洋洋的日子將近, 有些來自異國的移工們無法回到家中團聚, 而在台灣的他們是否有個歸屬?又是否適應了台灣社會? 你也是離鄉背井出來打拼的人嗎? 那你知道同樣也是如此的移工是怎麼樣度過的嗎? 截至2021年9月,有超過69萬的合法移工在台灣,也就是你每遇到35個人就會有一位是移工。 而對他們而言,台灣不只是工作的驛站,更是可以養家活口、改善生活的機會。 如果你 ✔️對移工議題有興趣 ✔️想更了解生活周遭的移工朋友 那就趕快報名參加✏️ ????TSFF台灣永續影展|與永續的距離1️⃣2️⃣:【逃不了的移人】|報名資訊???? |講座時間|2021/01/27(四)19:00-21:10 |報名方式|免費預約報名制(請確保電子郵件填寫正確,會於講座前1-2天寄出會議室連結) |講者資訊| ▷主講人:鄒隆娜 導演 經歷: 菲裔台灣電影工作者,兩個國度的生長經驗與跨文化背景豐富了她的創作畫布。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畢業。擁有豐富的跨文化生長背景,曾以講述在台菲律賓漁工的短 片作品《阿尼》入圍2016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短片競賽單元等。 近年持續投身於紀錄片、劇情片創作領域之中。 ▷主講人:李岳軒 總編輯 經歷: 筆名「阿蘇卡」(Asuka),1983年生,政大新聞系、臺藝大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畢業,閒暇之餘的興趣是自由潛水跟立式划槳,由於夏季喜歡待在海邊,曬黑後號稱全台灣長的最像移工的總編。 2011年取得碩士學位後,求職時誤打誤撞加入東南亞報刊《四方報》,從此展開與東南亞移工、新住民「搏感情」的人生。 2016年離開四方報後,與一群同伴創立網路獨立媒體《移人》並擔任總編輯,持續採訪台灣土地上的移工、新住民故事,並實踐自己對於媒體的理念。 |講座流程| 19:00~19:10 開場、永續影展介紹 19:10~19:20 永續劇本創作者自我介紹 19:20~19:25 講者介紹、小活動說明 19:25~20:00 鄒隆娜導演分享 20:00~20:05 講者介紹、小活動提醒 20:05~20:40 李岳軒總編輯分享 20:40~21:00 小活動總結、兩位講者觀眾QA時間 21:00~21:10 永續影展募資相關推廣、觀眾合影

【展覽】凝光:2022臺灣攝影家百歲紀念展

攝影是光影的載體,亦是將時代幽光凝縮於紙面的特殊創作形式,既具有捕捉決定性瞬間的影像特性,亦能展現個人的獨特觀點,每每在攝影家的快門開闔間,成就了深具意義的時代映像,穿透過去與現在,藴藏對未來的影響力。 2022年適逢李鳴鵰、秦凱、林權助三位臺灣攝影家百年冥誕,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特別策劃「凝光:2022臺灣攝影家百歲紀念展」,聚焦這三位誕生於1922年的臺灣攝影先驅,以及他們別具代表性的影像主題創作。三位攝影家在各異的機緣下接觸攝影,發展出不同的影像視角與美學觀點。循著他們的影像軌跡回溯,其持續不懈的拍攝成果,為百餘年來的臺灣攝影發展提供諸多的文化線索,亦引領觀者看見臺灣攝影家對影像的追求與堅持。 本展自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中,精選三位攝影家重要的系列作品,並結合影像檔案規劃展出。李鳴鵰的展出作品,聚焦於戰後拍攝臺北市郊、淡水河與臺北橋梁的水畔光景;本次亦特選展出其攝於社會風氣保守的1950年代的人體攝影,以特殊的光線技巧,使女性身軀展現如古典繪畫般的視覺質地。秦凱早期的新聞攝影,見證了臺灣重要的歷史時刻;退休後行旅各地所拍攝下精彩的世界映像,他作品中特殊的空間構圖與濃郁色調,展現攝影家獨到的捕景視角與創作活力。林權助拍攝的臺中即景,顯示其捕捉日常關鍵瞬間的敏銳視線;其再三踏訪所拍攝的原住民身影,不僅提供了臺灣各界認識原住民族文化的途徑,同時也留下彌足珍貴的影像檔案。此外,他拍下諸多地方農村景觀,以實驗精神鑽研彩色影像技術,是臺灣的彩色照片沖印的先行者。 本次紀念展不但展示李鳴鵰、秦凱、林權助三位攝影家的實體作品,並同步在攝影中心網站推出作品的深度介紹內容,讓所有喜愛攝影的觀眾瞭解他們精湛的影像視野,以及其所身處的時代環境。希望觀眾透過此次的實體與線上展覽,體會他們充滿熱情,且對臺灣攝影持續散發影響力的影像創作生命。

Copyright © 中華民國文化部 版權所有